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第218章 雷霆手段,改制興唐(求月票)

對於李亨這突然轉變的態度,顧易自是毫不在意。

還是那句話。

對於現在的顧氏而言,朝堂爭鬥早就已經入不了顧氏的眼了。

既然手中握著大勢,顧易還是願意將時間都放在正經事上。

就在當日,李亨便於朝堂之上正式敲定了此事。

一個明面之上的皇帝,再加上於朝堂之中最為特殊的太傅,兩者相加之下,這一切頓時就變得不可阻擋了起來。

——群臣駭然!

對於這突然的變化,甚至是就連那些老狐狸都來不及反應。

可他們無論再怎麼樣也只能接受這個現實。

他們可以和李亨這種聲望不足的皇帝鬥,甚至哪怕是面對顧氏,只要能夠抓住時機他們亦是可以從顧氏手中奪權。

但他們無法與顧氏及皇權來鬥。

尤其是顧軒手中還握著大勢!

光憑著這一點,便已然是註定了他們的結局。

就在這般情勢之下,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法,在整個大唐正式拉開了帷幕。

不得不說,顧軒於內政上的能力確實極為的強悍。

針對於此次變法。

顧易只是想出了大概的章程,而顧軒便直接將其徹底轉換為了符合大唐當前的制度,其中甚至還有很多是顧軒自己所思考出來的。

——首當其衝的自是精簡官員體系。

昏庸的李隆基確實步步皆錯,不僅僅搞出了攬軍政大權的節度使,包括官員體系上面也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

而也是此次實行新政的關鍵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顧易再次抬高了御史臺的地位,決議取代以門第或詩文取士作為考核的舊習。

將地方官員的賦稅徵收效率、戶口增長納入考核核心指標。

並將這統一的考核收攬到了御史臺之中。

顧易並不害怕御史臺權勢過高。

還是那句話,只要御史臺掌控在顧氏手中,那御史臺就一定會有個下限,總體而言絕對會促使整個國朝向上。

而若是御史臺落入他人之手,以封建王朝的政治體系而言。

想以一人之力控制整個御史臺那更是不可能的。

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顧氏子弟。

而若當真已經到了那一天,便足矣說明一個王朝的氣數已經徹底盡了。

除此之外,自是針對節度使的削權。

顧易決定將民政、財政從其中剝離出來,實現兵民分治,絕不能將錢袋子和武器全都交在一個人手中。

再到更為細節的制度那便是顧軒所想出來的兩稅制,其具體內容與原本歷史之中楊炎所提出來的兩稅法相差不大。

這或許亦是聰明之人的共同之處。

這兩稅法確實是適合如今大唐的狀況。

除此之外,還包括軍改。

最基礎的自是重組禁軍,無論是原本歷史志宏也好亦或是現在也罷,大唐的中央軍隊戰力都太弱了。

顧易自是不可能忽略這一點。

當然,也同樣包括邊境軍隊將領的輪換問題。

在當前這種資訊傳播速度極慢的情況之下,顧易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掉所有問題,也只能盡力而為之。

不過這也只是最基礎的改制。

顧易此次改制,所動最大的便是——鹽鐵專營及限制寺廟兼併等問題。

在此之前,大唐一直都採用的是隋朝時的制度,允許百姓們自由採買,中樞只會對其進行收稅。

但奈何大唐的商業太過於繁榮了。

這就註定會滋生出許多問題來。

畢竟鹽本就是剛需,而鐵更是透過海貿出口給外部勢力最為重要的東西。

這也是此次海貿受阻鬧的最兇的一批人。

在海貿的加持之下,這兩樣東西甚至都已經有了形成產業鏈之勢,繼續放任下去未來難以想象到底會如何。

無論如何都要進行管控。

至於寺廟的兼併問題那便無需多言了,雖然在顧氏的影響之下,如今佛教在九州的影響力遠不及原本歷史。

但亦是擁有著不少的信徒。

而這些人兼併土地,本就是歷朝歷代都無法避免的現實。

在原本歷史之中。

這些個寺廟甚至還會去放高利貸,還不起便直接將其收尾佃農,包括百姓的子女都難以儲存。

顧易沒法去針對所有的土地兼併。

這在當前這種以農業生產作為主要生產力的封建王朝是不可避免的。

昔年顧熙已經嘗試過了。

此舉,只會引起整個天下的反抗。

但單獨的去針對一些人,顧易倒還是有一點自信的,並且透過限制佛門或多或少也能夠帶來一些影響。

這才是其中關鍵。

御史臺的作用在這種時候就完全體現了出來。

甚至都無需顧易進行干涉,顧軒的朝堂手段顯然亦是不差,拉一批打一批這種招數雖屢見不鮮,但卻格外好用。

大唐的官員種子實在太多了。

至於要拿下哪些人開刀答案更是顯而易見。

那些能在李隆基晚年昏聵朝堂中攀上高位的官員,其操守品行,早已不言自明。

以洛陽為中心,隨著改制正式拉開了序幕。

頃刻間,無數既得利益者的哀嚎與咒罵便響徹了朝野。

面對顧軒的強勢,縱使明知道不敵,亦是不會有人選擇就這樣放下一切。

裹挾士人以違背禮制律法等種種招呼在這期間相繼出現。

甚至都發生了士人圍住了冠軍侯府這種事,

面對這種狀況,甭說是那些選擇相信顧氏的官員了,甚至就連顧氏子弟都不由得擔憂了起來。

但顧軒卻始終都是那般的平靜。

裹挾士人?

能被這些人裹挾計程車人,在天下士人之中又能佔得幾何?

況且,顧氏麾下難道就沒有這樣的人物?

別忘了,李白始終在顧氏帳下效力。

他的詩詞不僅在後世享有盛名,即便在當世的大唐士林之中,也備受追捧。

而士人皆有一個通病——極其在乎名望。

沒有人願意遭李白的一頓罵。

這種遺臭萬年的事,對於這些士人們而言,甚至要超過了生死。

至於普通百姓,那便更加無需多言了。

顧氏早已不是當初了。

這些年來的深入底層給顧氏帶來的幫助亦是極大,更別說顧軒本就剛剛平定了大亂,這一切在顧氏面前都是那般的不值一提。

朝堂之上,哀嚎聲此起彼伏,一片動盪。

上至三公九卿,下及末品小吏,遭殃者不知凡幾。

顧易雖然不至於將這些人全部打死,但也不會留下太多的蛀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