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光是鼓勵生育,減少稅負,這還不夠,必須糧食產量上去,人口才迅速的增長,否則就像唐朝,安定了兩三百年,人口還是沒有能超過隋朝,關鍵就是糧食不夠。一旦糧食足夠了,像康熙雍正年間,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大規模推廣,再加上攤丁入畝等稅制改革,人口才在短短几十年間猛增到四億人。
一旦人口太多,土地承載不住,統治階級就開始利用各種手段限制人口,比如南宋後期的理學興起,男女授受不親,寡婦貞節牌坊等等,根子就是人口太多。
若是兩漢隋唐,統治階級需要人口增加,所以男女關係就很寬鬆,寡婦必須再嫁。
這些對人性的禁錮或者放開,都是出於很現實的經濟問題。
歐洲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土豆引入歐洲,導致人口猛增,哪裡會有移民新大陸移民的動力。
作為最高統治者,蕭夏也是急需人口迅速增長,這樣,他就有了向海外移民的基礎,這就是他把船舶作為單獨學院的原因。
只有造船技術上去了,才能去美州尋找真正的高產農作物。
“山藥種植如何?”蕭夏問道。
山藥是美州農作物過來之前,中土唯一的高產之物,叫做薯蕷,幾千年前就出現了,一直是貴族餐桌上的珍饈,也是很好的滋補藥材。
但遺憾的是,歷史上它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雖然不少地方官早已經用它來賑災,但朝廷統治者卻沒有重視它,雖然吃多了它是會有些脹氣,但總比吃草根樹皮好得多。
比如窮人家吃不飽飯,但如果有極為廉價的山藥供應,用糧食和山藥配合吃,就像後世吃土豆紅薯一樣。
說到底,還是因為山藥的畝產量太大,會影響到糧價,而糧價又涉及到無數權貴的切身利益。
這就是紅薯已經在南方種了幾十年,明朝卻始終不重視的根本原因,最終因為糧食危機引發了明末農民起義。
孫少年連忙道:“已經在培育了!”
孫少年帶著蕭夏來到一大片土地前,“陛下,我們在這裡種下了各地出產的十幾種山藥,其中山藥蛋最受歡迎,而且適合中原土地種植。”
孫少年又笑道:“其實我們還發現了不少高產作物。”
“還有什麼?”蕭夏頓時有興趣了。
“還有葛根、藕、菱角、荸薺等等,這些都是畝產幾千斤,主要不好儲存,可如果是曬乾後磨成粉,裝在罈子裡密封,也能存放好多年。”
蕭夏欣然點頭,這些磨成粉確實不錯,但蕭夏對它們興趣並不大,山藥也只是過渡,等美州的高產作物被自己找回後,那才是糧食革命的開始。
目前山藥也很不錯,放在官方鹽店裡一起賣,對貧窮人家吃飽飯有著積極的作用。
畢竟只有吃飽飯才會想著生孩子嘛!
這就是農學院的作用,培植成功後再推廣,把糧食鏈的關鍵一環補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