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陳帝業

第85章 劃界

光大二年(568年),五月初三。

故北周荊州總管府。

正堂中,有五人圍坐在一張大案之側。

其上首是現今的陳國天子陳伯宗。

左面是齊太保、咸陽王斛律光,齊豫州道行臺僕射、代郡公元景安。

右面是陳車騎將軍、食五千三百戶一等邵陵侯章昭達,陳中權將軍、食四千二百戶二等尋陽侯周羅睺。

而在中央的大案之上,則是擺著荊襄、遼東兩幅輿圖。

此前,雙方已是做過寒暄,相互之間言語也試探過了幾輪。

是以此際,作為此次北齊伐周主帥的斛律光,終於明言了自己的劃界主張。

“此番攻周,北面有我北國四萬將士出南陽,故敵荊州之眾不敢輕易南動。”

“是以有章車騎一戰而破襄陽,擒宇文直,以致偽周喪膽,旬月之內,荊襄傳檄而定。”

“然我行程稍慢,惟得蒙、淮、廣三小州及南陽左右郡縣。”

“而今偽周執政宇文護死,其國中必生禍亂,武關周師已無力東向矣,而其主必令其眾還長安。”

“是以光言,此役至今已畢。”

言到此處,斛律光頓聲遙指那幅荊襄地圖之上幾處,道。

“關西既生禍亂,光有意回鄴請兵,由北道直取長安,肅洗殘周。”

“然光此來南方,料所獲不足以悅鄴中,願陛下賜荊州、新野、湖州三地於光。”

“得此三地,則我北國全有南陽故境,鄴中必悅。”

“鄴中悅,則光可引兵關中。”

“關中既迫,無暇南顧,巴蜀即入陛下之手也。”

言罷,斛律光抬首望向了陳伯宗。

這是他第一次認真打量這位南國君王。

果是形貌俊逸,目藏神光。

這南國天子,恐非易與之輩。

陳伯宗見斛律光望向自己,倒也沒有斥責他直目天顏的無禮。

他將斛律光的言語在心內咀嚼了片刻,便答道。

“咸陽王所求之事,朕允了。”

“我南北二朝,盟而攻周,義同手足,上皇遣王助朕收取荊襄,恩德實重,豈可虧待之邪。”

“今者,周人內生變亂,實天欲其亡也,然此番興兵,我朝資財已竭,實已無力西顧。”

“朕欲但留一二萬眾屯守襄陽,自歸建康也。”

他這話語之中,卻是滿是示弱之意。

據他得來的最新訊息,宇文護之子宇文訓已被陸騰和叱羅協擁入成都,想來等不了許多時日,待得宇文護被殺的訊息傳入巴蜀,其便會在蜀中建號自立。

屆時周國南北分裂,實力大損,陳、齊二國之間,原本因為共同強敵而建立起來的良好關係,便要不復存在了。

用後世流行的說法來講就是,自宇文護死後,陳、齊二國,南北之間,誰存誰亡,便成為了方今天下的主要矛盾。

這個矛盾不會因為他娶了北齊的公主就消失。

只能說,當一個強大的周國從天下消失的時候,陳、齊兩國賴以合作的政治基礎便就跟著不復存在了。

不過此時的示弱和退讓,還能讓兩國間的和平,維持得更長一點。

他不擔心長安的宇文邕真就一不小心被北齊消滅。

畢竟他是穿越者,他有這個時代之人所沒有的後見之明。

他知道,高緯,是每一個欲要一統天下之人,最好的對手。

他只需要,積蓄實力,等待時機,便已夠了。

念及此處,陳伯宗便又補充了句。

“前番上皇與朕相約征伐高麗。”

“今日上皇既令咸陽王與我會商破高麗後疆界劃分,朕既為南面之婿,又豈可奪翁丈之美。”

“請王回報鄴中,高麗之土,南國惟取平壤及東岸沿海數城,其餘之地,盡為齊境。”

算來高湛大約一二年中,便要故去了罷。

這些疆土,便權且先寄在北齊賬上。

————

斛律光聞得陳伯宗這般豪氣的退讓,實在有些驚訝。

畢竟按照原本的計劃,他此番將荊襄與遼東之事放在一處談論,本就存了在遼東問題上做些讓步,然後換取南陽領土的打算。

須知道,新野、湖州與荊州乃是南陽南面的重要屏障,有這三地在手,南陽與襄陽之間,才不會是一馬平川。

可以說,南、北二方,誰佔據了這三處,便佔據了在南陽—襄陽方向上用兵的主動權。

這三處的軍事價值,斛律光相信對面那兩位名動天下的陳國將軍不會看不出來。

但現在,如此重要的問題,卻被對面這位少年天子,如此輕易地決定了。

這到底是自己方才看走了眼,還是對方在示弱討好齊國。

可是,其為何要如此呢?

上皇高湛如今春秋正盛,年歲不過三十有二,尚有大把光陰可以揮霍。

而今周國內生禍亂,齊國掃滅關中有望,料算便是最為懈怠之人,也當振作攻周。

周國失了荊襄、南陽,南面又有陳國牽制,實力已下降了不止一半。

而周主宇文邕先前不過是宇文護的傀儡,料算也沒什麼特異的才能,齊國縱使一戰不能滅周,多攻上幾次,關中也要錢糧枯竭而亡。

關中若滅,那北強南弱之下,南征滅陳便會成為齊國後繼有為之君的必然選擇了。

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現今的天子高緯,往後若是誕下嗣子,必為齊國來日之君。

今日陳主不能慮來日之變,陳國無人,可知矣。

莫非我斛律一門竟是天授要助高氏一匡南北,混同天下麼?

“咸陽王以為如何?”

陳伯宗的言語將斛律光沉吟深思的偽裝戳破,將他復又拉回了現實之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