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這陣子一直在鍛鍊身體,他早就累垮了。
即使這樣,他此時也覺得渾身肌肉痠痛,氣力耗盡。
就在這時,有人抬手,要去茅廁。
陳凡趕緊也跟這一排的號軍與書辦打了招呼,接著上茅廁的機會活動了一番手腳。
等他重新“坐”下後,身上雖然還有些痠痛,但比剛剛好了許多。
他強迫自己靜下心來,細看試紙上的第二題。
《知止而後有定》
陳凡其實剛抄題時,心中就高興壞了。
這句話出自《大學》,《大學》是之前陳凡的短板。
早前說了,陳凡穿越以來,他的童生身份絕對了撞了大運的。
前身只學了《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他都是泛泛讀過,壓根沒有鑽研。
之前的夫子之所以讓他去參加縣試,也是想讓陳凡先熟悉熟悉科場,下一場再正式備考。
誰知那一次縣試時,楊廷選的前任出的題都是《論語》題。
前身也不知道怎麼懵的,最後竟然縣試中了,雖然名次靠後。
但如今的陳凡可不一樣了。
他這次府試其實也有短板……《中庸》。
但誰知道這次府試出題,竟然給了一個《孟子》題,一個《大學》題。
這段時間以來,系統一直圍繞著《大學》在補齊他在四書上短板。
《大學》這本書他可以說是早已圓融貫通。
更何況《知止而後有定》一題,出自該經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即使不瞭解這本書的人也多少聽說過一些的。
這篇文章,陳凡早前私底下就給自己出過題。
所以將之前打過腹稿的文章直接拿出來潤色一番後,便在稿紙上寫了起來。
“聖經推止至善之由,不外於真知而得之也。”
開宗明義一句話,什麼叫至善?在於你腦子清醒得到的東西。
什麼止、什麼定、什麼靜、什麼安、什麼慮,我統統總結一句話。
陳凡寫這篇文章,心中打定的主意就是不廢話,全程乾貨,不東拉西扯說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夫學知所止,天下之真知頁,而定靜安慮因之,此至善之所由得與?則亦求端於知而已矣。”
第二句,作為第一句的補充,充分點名自己對聖人這段話的理解。
接下來,就是細細闡述聖人話裡的道理了。
要簡潔,要條理分明,依然不能胡亂攀扯。
“今夫明德止於至善,然後天德之全,新民止於至善,然後為王道之備,入《大學》而求得乎此頁,其亦先明諸心矣乎!”
……
陳凡越寫越順,越寫越快,很快,稿紙上一篇文章便呈現出來。
又是一通檢查,無誤後陳凡才將之填寫在試紙上。
等他抬頭時,已經有稀稀落落的考生開始交卷了。
陳凡放下筆,感覺腿已經不聽使喚了。
但身邊的人還在奮筆疾書,他依然不敢坐下。
再耽誤下去,他真的怕自己腿要遭殃。
看了看卷子,陳凡一咬牙,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