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夫子,聖人曾畏於匡、困於蒲,厄於陳蔡,都能禍至不懼,從容相對,而這次遭宋桓司馬,卻要改變服裝、避人耳目逃離宋國呢?”
陳凡剛想回答,對方又問:“還有一問,聖人在宋國樹下休息,宋司馬桓魋為何不直接殺了聖人,反而打草驚蛇,讓人伐了聖人講學時身邊的那棵樹呢?”
若是第一個問題,陳凡還能試著解答。
特麼週三近的第二個問題那就太刁鑽了。
想要搞明白週三近的問題,首先要先聽一個小故事。
孔子當年曾經批評過宋國司馬桓魋,說他給自己打造石棺,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還不如讓桓魋直接死了,屍體腐朽掉算了。
這句話讓桓魋心中很是不爽,所以在孔子周遊列國路過宋國的時候,將孔子講學遮蔭的那棵樹給伐了。
孔子的學生見到這種情況,知道桓魋肯定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勸孔子換上老百姓的衣服逃出宋國,孔子聽從了弟子的話,換了衣服溜了。
週三近的第一個問題是,孔子周遊列國,有過很多危險,以前都是從容不迫的面對,為什麼這次卻這麼狼狽,喬裝跑路了?
週三近的第二個問題,桓魋這人是不是有病,要殺孔子,直接就派人去殺了,為什麼要多此一舉,把孔子曾經待過地方的一棵樹給砍了?
這不是打草驚蛇嗎?
這個故事出自《孟子·萬章》,陳凡對《孟子》還算比較熟悉。
但特麼他怎麼知道桓魋這傻鳥當年腦子裡是咋想的。
面對如此刁鑽的問題,陳凡一時間也答不出來。
不過他是夫子啊,夫子有個特權,那就是……
“嗯,爾德,你這兩個問題提得很好!”
“這樣,你先以【微服而過宋】為題作一文,你這經義題若是能讓我滿意,我再答你!”
這就是做老師的優勢,陳凡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老師開學點名。
開學第一次點名時,直接跳過這個人,將剩下的全班的名字點完。
然後抬頭問全班:“有哪位同學沒有點到名字的?”
他(們)舉手,然後再問:“你叫做什麼名字?”
對方報完名字之後,把生僻字的讀音在名單上標好,下次不再讀錯。
沒錯,我是夫子,我天然可以不懂裝懂啊。
週三近沒想到他問問題,最後陳凡丟了篇文章給自己,無奈,他只能照著陳凡的要求研磨開始思考。
快到放課時間,週三近還在苦思冥想。
陳凡可不止他一個學生:“薛甲秀,說說你剛剛的問題,現在懂了沒有?”
薛甲秀一臉慚愧:“夫子,我還是有些不明白。”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薛甲秀的問題。
陳凡瞪了他一眼:“憤這個字,我剛剛說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什麼意思?積極思考,但卻鑽了牛角尖,始終搞不明白,這叫【憤】。”
“不憤不啟。”
“你都沒有經過積極思考就來問夫子,我是不會解答你這個問題的。”
薛甲秀在講案旁恍然大悟,臉上露出喜色,彷彿再說“原來是這個意思啊!”
而坐在塾堂最後,正在寫經義題的週三近筆桿一抖:“這是不是在點我?”
“如果一個問題,學生經過思考,心裡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些體悟,可是想說又說不出來時,夫子就不應該去開導他。”
薛甲秀:“明白了!”
“老師給了學生一個方向,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那這個問題就先不要繼續講吓去了!”
說到這,陳凡看著薛甲秀道:“你經過一堂課的思考,沒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夫子才給了你解釋。”
“但你現在還沒到舉一反三的地步,所以前些日子在安定書院你的功夫算是白瞎了!”
“先倒回去重讀!什麼時候讓我滿意才能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