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的任務佈置了下去,但每個學生都是有性格的。
薛甲秀當然也是如此。
“夫子,您說的這些大道理,其實我都明白,但我總是想不出憤和悱到底是什麼感覺。”
他們的對話,可能對於牛蛋這樣的初學者很深奧。
對於接觸了論語的賀邦泰與週三近而言則頗感興趣。
賀邦泰也想讓夫子在這個問題上舉一反三。
而週三近則滿臉的幸災樂禍,想要看陳凡出醜。
陳凡稍稍思考一下,心裡有些明白為什麼薛甲秀會在這個問題上跟自己較真了。
說白了就是填鴨式教學和誘導式教學,到底哪個教育方式好的問題。
孔子是提倡誘導式教學的。
但很可惜,他的聖人門徒們卻大多秉持著填鴨式教學的方法。
比如一個學童不懂一句話的意思。
現在大多數的師長給予的解釋都是如同陳凡剛剛那般浮於表面。
他們將經義的本意解釋出來後就萬世大吉了。
至於孩子能不能理解,能不能舉一反三並不在他們的責任範疇之內。
當然,這個也跟每個夫子的個人學養水平有關。
可能很多後世的人不能理解,這有什麼不能舉一反三的?
但……就是很難。
這個時代,除了聖人之言外,大多數對聖人之言的理解基本上都集中在世家、大族的手上。
國家也刊行過對經義的一些註解類書籍,但那畢竟是杯水車薪。
後世只要一上網,你想要得到什麼資訊都信手拈來。
可這個時代是不行的。
薛甲秀他現在的情況就是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顯然這是開動小腦筋開始思考的好訊號。
陳凡按下性子,對薛甲秀道:“行,那我給你說個故事聽吧。”
“古代有個將軍,姓年,名叫年羹堯。”
薛甲秀好奇道:“是哪一朝的將軍?”
陳凡輕咳兩聲:“這個不重要,你只管聽故事就是了。”
“哦!”薛甲秀忽閃著大眼睛跟同窗們期待地等著故事。
年羹堯少年時非常頑劣,他的父親給他請了好幾個夫子,但都被他打跑了。
後來沒有人敢去年家應聘。
最後有個隱士,名叫顧炎武,他的弟弟被他介紹到年家任教。
顧炎武的弟弟聽說過年羹堯的名聲,心裡有些擔憂。
顧炎武於是給他想了個辦法,讓他任教前跟年家有言在先。
想聘我為西席可以,但條件是先準備一個花園,然後花園的圍牆要加高。
年家人答應了這個條件,顧炎武的弟弟於是便去了年家。
果然這個年羹堯又想把老師給打走。
但這位老先生功夫很高,年羹堯根本打不過他。
顧炎武的弟弟也不教那個年羹堯,到了晚上,老先生用他的功夫,翻過圍牆便出去逍遙去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