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酒足飯飽後又翻過圍牆回來,年羹堯拿這個夫子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老先生有的時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修身養性的,年羹堯聽多了,於是也想跟著老先生學。
老先生答應年羹堯,開始慢慢教他。
在學習吹笛的過程中,年羹堯漸漸信服老先生,最後老老實實跟著先生讀起書來。
“後來這個年羹堯成了大將軍,他對兒子的學業也很重視,對兒子的老師非常尊重,他在家中親筆寫了副對聯……”
“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
說到這,陳凡將眾人從故事中拉了回來。
“憤,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明白的道理,不懂的事,想要去搞懂、搞明白,這也是種激憤的心情。”
“啟就是啟發,在啟發之前,要先讓其發憤。”
“大儒顧炎武的弟弟是怎麼讓年羹堯發憤的呢?”陳凡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牛蛋第一個舉手:“把他揍了一頓。”
陳凡瞪了他一眼:“等你小子學到《論語》時還是這麼回答,我先揍你一頓。”
牛蛋癟了。
薛甲秀思考片刻後道:“老先生先搓其傲氣,然後再用傳授年羹堯笛子來吸引啟發他跟自己親近,從而產生學習的念頭。”
陳凡攤開手:“就這麼簡單。”
薛甲秀恍然大悟:“我懂了,夫子,那日你在射圃白矢,也是想啟發周炳先。”
陳凡哈哈大笑:“甲秀,你現在能舉一隅而反三隅了,這說明聖人的這句話你是真正理解了。”
這下不僅薛甲秀懂了,塾堂裡別的孩子也大多理解了其中的意思,雖然他們不知道周斌先是誰,但大約也能從薛甲秀的話中理解其中的意思。
可就在這時,週三近的聲音響起:“那請教夫子,夫子能不能也講講舉一反三!”
“一桌四角,講了一個角,其餘三個角都能理解,這就是舉一反三。”陳凡並沒有因為對方的刻意刁難而不悅,正好,他還有個故事。
“舉一反三其實是聖人在說一個人的領悟能力。”
“我有個故事。以前有個朝中致仕重臣之子上京趕考,結果他把家中給他的五百兩路費全都花在了嗯……那種地方。”
孩子們一頭霧水。
週三近也聽不懂陳凡在說什麼。
“最後他還被人趕了出來,落得一身病,骨瘦如柴。”
孩子們依然一頭霧水。
倒是週三近似乎聽懂了。
“回家後,老太爺知道了此事,氣得要執行家法,但一檢閱他的行李發現裡面有他寫的兩句詩。”
週三近聞言好奇道:“什麼詩?”
陳凡拿起手中硃筆在紙上寫了起來,隨即展布給所有人看。
週三近好奇上前讀到:“近來一病輕如燕,扶上雕鞍馬不知。”
陳凡笑道:“他家老太爺看到這兩句詩後心情大好,只對那公子薄懲了事,那公子逃了一頓板子。”
“故事有些不倫不類,但夫子要說的是,讀書舉一反三是很有用的,如果不能舉一反三,那充其量讀到最後就是個書呆子。”
“故而我認為,讀書要學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瞭解前代的事情,和現在事情原則差不多,差別的只有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現象不同而已。”
“所以多讀史就能舉一反三,就可以前知過去,後知將來。”
“否則,白讀死書,【則不復也】。學識又有什麼意義呢?”
陳凡結合兩世的人生感悟代入到這個問題中,這讓包括週三近在內的所有人都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