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屋漏偏逢連夜雨”,人一旦走了背字,真的是連喝水都會塞牙。孔子一行離開衛國不久,就在鄭國境內的匡邑遭遇了一場危機。當地人不分青紅皂白將其圍困了起來,還口口聲聲地說要將其殺掉洩憤,這就很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後來經過孔門弟子的不斷交涉,孔子才算是搞明白了原委。
事情還要說回到八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04年,柏舉之戰的兩年後。由於楚國在吳國鐵蹄的踐踏下一蹶不振,其對中原諸侯的威脅被徹底解除,以“尊王攘夷”旗號凝聚起來的中原霸業聯盟也就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
當霸業秩序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飽受爭霸戰爭蹂躪的鄭國便第一個跳出來,背叛了他們過去的盟主晉國。時任魯國掌權人的陽虎為了討好晉國,就裹挾著魯定公及三桓出兵伐鄭,在此期間曾攻取匡邑並殘害過當地的百姓。
孔子與陽虎在政治觀念上是天生的死對頭,可上天似乎是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竟然給了他們幾乎是孿生兄弟一般的樣貌,這就不能不讓人感到尷尬了。
也正因為如此,當匡地百姓見到孔子的時候,就以為是殘暴不仁的陽虎又回來了,於是不由分說就將其關押了起來。若不是後來衛靈公及時出手相救,孔子還真就沒辦法逃離苦海了。
這是“匡之圍”的故事。
孔子一行人在離開匡城後,經過蒲邑(今河南長垣境內,位於匡城北十五里)。蒲邑是衛國的土地,這裡有一位叫公叔戌的貴族,他是衛靈公的心腹,但被外放到了蒲邑。公叔戌正在招兵買馬,準備發動叛亂。
孔子師徒經過這裡時,公叔戌懷疑孔子是衛靈公派來探聽蒲邑虛實的,加上孔子德高望重,擔心他會威脅到自身的利益,於是率兵將孔子一行人截住。
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公良孺,他高大威猛,勇猛善戰,帶領五輛車子跟隨孔子周遊各地。
在蒲邑被困時,公良孺對孔子說:“我以前跟著老師在匡地遇到危難,如今又在這裡遇上危難,這是命吧!我和老師一再地遭難,寧願跟他們拼死算了!”
於是他和蒲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其他弟子如子路、冉求等也投入了戰鬥。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人,於是建議和談,答應放行,條件是孔子不去衛國國都。
這是“蒲之圍”的故事。
陳蔡之厄是孔子在周遊列國時遭遇的又一次重大困境。
孔子為了推行仁政及儒家思想,帶領弟子數十人周遊春秋列國。在楚國受到冷落後,他們前往陳國和蔡國遊說。
當孔子一行走到陳蔡國之間的荒野時,因局勢動盪和糧食短缺,被困在荒野中,弟子們飢餓疲憊,甚至無法行走。
孔子在困境中仍然堅持講習誦讀,傳授詩書禮樂,最終在楚昭王的幫助下得以解救。
這是陳蔡之厄的故事。
週三近的文中是這麼解釋這三件事的。
“匡之圍,疑陽虎耳,故曲三終而圍解。蒲之圍,阻入衛耳,故要盟成而圍解。陳蔡之圍,忌用楚耳,故昭王兵迎而圍亦解。”
“若桓魋則兇人也,非可以化也。且妄人也,不足與校也。”
……
匡之圍,是因為孔子與陽虎長得像,誤會了,解釋清楚也就是了;蒲之圍,是阻攔孔子入衛,訂立盟約不去也就沒事了;陳蔡之圍,是陳蔡兩國害怕孔子入楚,對他們不利,因為自己讓孔子出了事,楚王為了名聲,定要要發兵來救,那也自然就沒事了。
但特麼桓魋是個混賬,是個愣頭青,是個不能調教的兇人。
那特麼還不趕緊溜之大吉等著被宰呢?
聖人,你見事之名,我週三近佩服。
你遇事機變,是我們後人應該學習的呀。
全文主旨如此,只能說,這給聖人馬屁拍的,孔子要是重活,也要把這傢伙收入門牆。
陳凡鬱悶了,週三近這等水平,竟然還被降為青衣?
難道這秀才這麼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