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宋王朝,自趙匡胤起就公開道:“宰相須用讀書人。”
趙炅上臺後,為了打壓武將,同時也是收攏天下人心。開始就大量錄取進士,往往設定了許多重複的官職。比如說樞密院士和宣徽南北院職責就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謂右龍武位將軍一類的虛職門類別說趙邦媛了,就是趙滋也未必完全搞明白了。
宋太后現在雖然退居幕後,但是趙滋習慣成自然,這些疑難還是願意和母親分享一下。
宋太后已經穿的越發端莊,一副等著兒媳婦進門的老太君模樣,聞言不由道:“如此風氣不加抑制,不過百十年,大宋有這麼些錢可以養官吏嗎?那麼多進士又去哪裡安置?這不是給子孫後代招禍嗎?”
要是邦媛聽到,一定說娘娘英明。這不就是宋代著名的“三冗”之二嘛!另外一個是冗軍。
不得不說,趙炅確實急功近利,為了一時的穩固,給子孫後代留下了無數的問題。
趙滋悚然而驚,趕緊行禮而去。
於是科舉就拖延了很多天,直到四月份他準備的差不多了才召集宰相商量,道:“國朝優待士人,自是應該。但是每次錄取人數過多,朝廷沒有那麼多職位安排,也沒那麼多錢開俸祿,諸位以為比照先帝朝,稍微減少如何?”
說起這件事情來,宰執們也非常矛盾。首先,他們並不希望太多年輕人擠壓自己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家族的後輩能透過科舉入仕途。
還是樞密副使宋偓挺自家外孫,開口道:“那陛下又想減少到什麼程度?”
趙滋顯然是早有準備,侃侃而談,“太平興國二年,先帝錄取進士一百零七人,另外明經等科二百餘人。第二年怕野有遺賢,加恩錄取了胡旦等人。在朕看來,這些人其中實在沒有必要。本科錄取就以進士科六十人。其餘百人為限,各位以為如何?”
他這一刀砍的並不是很厲害。因此,各位宰執並不好反對,但習慣成自然,各位大臣想給這位新君立立規矩。沈義倫道:“敢問官家,那進士人數少了,各類官員是不是也要裁撤。”
趙滋剛要回答是。萬幸趙邦媛就等在殿後,等著跟皇兄彙報軍營死傷率的事,聞言意識到這是一個陷阱,忙咳嗽了一聲,以作提醒。
趙滋也不是傻子,立即明白過來,慢悠悠道:“計相(三司使別稱)這是為國事問的,還是為別人問的?”
這話聽著厲害,沈義倫立刻請罪道:“官家,臣俱是一片公心啊!”
趙官家登基這麼久,自然也有人投他。比如說被他火線提拔地呂蒙正,雖然也屬於文官集團,但就反駁道:“計相若是一片公心,這話您就不該問!下官為戶部侍郎,和您一樣知道國家財政,官家說的才是正理。而且就算是裁撤官員。那也是淘汰不合格者,於國家並沒有損失。”
這下呂端也開始拉偏架了,道:“聖功(呂蒙正字),休要以偏概全。裁減官吏必然涉及到吏治改革,牽扯甚廣,稍有不慎就是朝廷動盪。如今官家初登大寶,千頭萬緒。不宜輕動,不然就是你慫恿官家了!”
胡旦雖然也屬於新君盡忠陣營,但無奈他和呂蒙正有仇,不由譏諷道:“難道呂戶部還想在洛陽那邊搞得天怒人怨嗎?”
這話呂蒙正聽了暫且不論,趙滋首先不樂意了,別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呂蒙正在洛陽的那些舉措,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趙邦媛的支援的。所以你胡旦這是說誰“天怒人怨”呢?
所以他用手指敲了敲御案,道:“胡御史是要翻多少年前的舊賬嗎?現在是在說科舉的事情。朕心已決,就是要降低錄取人數,各位到底願不願意配合?”
趙邦媛腹誹,以後得教他說一句,誰贊成,誰反對!
眾人都沒有想到小皇帝如此強項。但想想也是,人家都敢帶兵逼宮的主能軟弱到哪裡去?何況這個年紀的孩子。你越反對他越要把事情做成,還是不要觸及逆鱗了。
李昉事不關己,率先低頭道:“官家聖明燭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