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年夏,第一批龍骨木材已經準備好了,龍骨是選用了長度百米左右的深山巨木為原料加以預加工最終成為一個完好的龍骨木料。這一批木料總共有十根,大概可以建造十艘航海的大船,其中最短木料大概25尺(80米),最長45尺(140米)。
朱高煦看到整齊的擺放於船廠的木料,對工匠們做出瞭如下部署:
“我不希望有船臺空著,所有船臺,都給我開始造船!先用短料,給我同時開造七艘寶船!每艘,都要用上我給的加固圖紙!以最快的速度,把船給我造出來!造出來後我要親自試驗,驗證船隻是否牢固!”
工人們領命散去,各自忙碌。造船廠內,錘擊聲、鋸木聲此起彼伏,一片熱火朝天。朱高煦看到工人忙碌的樣子滿意的笑了,隨後轉身返回漢王府。他還要做出他專屬的航海儀器,以及他的船隊所需的比如今更復雜的旗語,使得他的美洲航海計劃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
到了漢王府,他便開始了現代六分儀原理的回顧:利用雙反射原理測量太陽與海平面的夾角(高度角),透過刻度換算緯度。關鍵結構需實現光線兩次反射(光線→指標鏡→地平鏡→人眼)。
“指標鏡,地平鏡……這都得用鏡子啊。”朱高煦撓撓頭,“這年頭的銅鏡,那清晰度可夠嗆,誤差一大,船還不得跑到爪哇國去?”
他想起之前在船廠看到的工匠,眼睛一亮:“對了!銅鏡!琉璃!找老頭子要去!”
朱高煦放下筆,起身就往外走。走到門口,又折了回來,從櫃子裡翻出一個小木盒,開啟一看,裡面裝著幾塊形狀各異的琉璃碎片。
“嘿嘿,這可是我的寶貝。”朱高煦得意地笑了,“有了這些,跟老頭子要人就更有說服力了。”
他把木盒揣進懷裡,大步流星地出了門。
到了皇宮,朱高煦輕車熟路地來到御書房外,求見朱棣。
“這小子,又來幹什麼?”朱棣放下手中的奏摺,有些疑惑。
“讓他進來吧。”
朱高煦進了御書房,行禮完畢,也不廢話,直接從懷裡掏出木盒,遞到朱棣面前:“父皇,兒臣最近迷上了一樣小玩意兒,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鏡子,想跟您借幾個研磨銅鏡還有燒製琉璃的工匠。”
朱棣接過木盒,開啟一看,頓時愣住了。
“這是……琉璃?”朱棣拿起一塊碎片,對著光仔細端詳,“你從哪兒弄來的?”
“嘿嘿,這是兒臣的秘密。”朱高煦故作神秘,“父皇,您就說借不借吧?”
朱棣瞪了他一眼:“你小子,還跟朕賣起關子來了?說吧,要這些工匠幹什麼?”
“兒臣想做個小玩意兒,需要用到特別光滑的鏡子。”朱高煦解釋道,“這銅鏡嘛,磨得再亮,也比不上琉璃。所以,兒臣想試試,能不能用琉璃做鏡子。”
“琉璃做鏡子?”朱棣來了興趣,“這倒是個新鮮想法。不過,這琉璃可不好弄啊,你確定能行?”
“兒臣試試嘛。”朱高煦一臉自信,“父皇您就放心吧,一定可行。”
朱棣於是就批准了朱高煦的請求。朱高煦便去工部尋了一些工匠開始研製起了鏡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