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點的發展逐漸走上正軌,開墾的田地裡,從大明帶來的小米、小麥正在茁壯成長,綠意盎然,實驗田裡波瓦坦人的三姊妹田裡的三種作物和從野外挖來的菸草也是充滿生機。那幾百名新加入的波瓦坦部落俘虜,經過最初的震懾和隨後的分派勞作,也漸漸融入了定居點的日常運轉,雖然還帶著麻木和畏懼,但至少提供了急需的人力。
朱高煦站在自己簡陋房屋的窗前,看著外面初具規模的田壟和忙碌的人影,心裡那股征服的躁動稍微平復,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的思慮。地盤有了,人手也多了,接下來,就是如何治理這片土地,如何建立一套能長久運轉下去的規矩。他畢竟是個來自幾百年後的靈魂,深知人類社會制度演化的曲折。絕對的君主集權,效率高,決策快,尤其是在創業初期,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在中後期還不是弊端叢生,文官集團尾大不掉。權力這東西,一旦沒了牢籠,就容易變成脫韁的野馬。
可要是完全放開,搞什麼人人平等的議會制……朱高煦不由得撇了撇嘴。他可不想現在就體會一把“民主的混亂”。讓一群剛能分清麥子和韭菜的老農,或者昨天還在林子裡鑽來鑽去的土著,去投票決定明年是該多造兩艘戰船還是該多修一條灌溉渠?那簡直是開玩笑。怕不是最後吵得不可開交,什麼事都幹不成。
他從書架上取下一卷大明帶來的宣紙,在粗糙的木桌上鋪開,拿起一支炭筆,開始勾畫。腦海裡浮現出歐洲歷史的片段。那個曾經龐大無比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不就是死在它那奇葩的“自由否決權”上了嗎?瑟姆議會里,任何一個穿貂皮、挎彎刀的貴族老爺只要不同意一項議程,就能讓整個國家的議案泡湯。結果呢?議會成天吵架扯皮,國家機器空轉,最後被旁邊虎視眈眈的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專制強鄰,像切蛋糕一樣給分了。朱高煦可不想自己的新明帝國重蹈覆轍,變成旁邊土著部落或者未來歐洲殖民者的盤中餐。
再想想英國,議會跟國王鬥了幾百年,內戰都打了好幾次,克倫威爾砍了國王腦袋,自己當了護國公,搞得比國王還獨裁,最後還是得請回國王。折騰到光榮革命,才算勉強搞出個君主立憲的架子。可人家英國有英吉利海峽這道天險護著,幾百年來外敵難渡,內部怎麼折騰,都有迴旋的餘地。自己這新明帝國,他也不想因為議會的扯皮,輸掉與歐洲殖民者的戰爭。
不行,議事會必須搞,得讓下面的人有說話的地方,讓各個階層都能發表意見,疏導不滿,凝聚人心。但權力絕不能失控,得有個最終說了算的人。他用炭筆在紙上重重畫了個圈,圈裡寫上一個“皇”字,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以及他自己牢牢掌握的軍權。然後在這個圈下面,畫了幾個相互連線、但又保持一定距離的小圈,分別標註了“立法”、“行政”、“司法”的雛形。這幾個圈子要能互相監督,但最終都得向著最頂上那個大圈負責。他得做那個最終的平衡者和裁決者。步子邁太大容易扯著,但不邁步子,就等著被時代淘汰。這平衡的藝術,就得他這個掌舵人來拿捏了。
他的初步想法是,先在新京這個核心區試點,設立一個二十人的地方議事會。朱高煦用炭筆在紙上點著,“二十個名額,不能多,也不能少。”他仔細盤算著各方的利益:“那些跟著我墾荒種地的老農,土裡刨食不容易,得有他們的位置,算四個;工坊裡敲敲打打的工匠,造船打鐵,沒他們不行,也得四個;跑船運貨、開鋪子做買賣的商人,貢獻了財稅,是錢袋子的一部分,不能落下,四個;還有那些讀過書、懂道理的儒生,雖然有時候想法迂腐,但寫寫畫畫,管管賬目,教化人心也離不開,同樣給四個。”
他頓了頓,筆尖在紙上畫了個圈,圈出最後四個名額:“最後這四個,叫‘自由席位’,放開來搶!不管你是前面哪一類沒選上,還是有別的本事,只要你有聲望,能說服大夥兒,這位置就是你的。省得有人覺得自己被落下,心裡不痛快。”他幾乎能想象到議事堂裡的景象,嘴角不由勾起一絲笑意,“到時候,各方的利益需要均衡,各方對府尹幹得如何各有不同意見,但最後總歸要投票統一大家的意見。”
選舉不能搞一團和氣,必須是差額選舉,幾個人搶一個位置,讓大家爭一爭,有競爭才有活力。議事會選出來後,新京地方的長官,官名就還叫“府尹”吧,聽著順耳。但這府尹,不能由他朱高煦張嘴就定。他提名幾個候選人,都是他私下裡考察過,覺得能力、忠誠都靠得住的,然後把名單丟給議事會去投票。誰得票過半誰當選。要是第一輪沒人過半數,就把得票最低的那個名字劃掉,剩下的再投一輪,直到選出人為止。
朱高煦心裡清楚,候選人是他定的,最終人選翻不出他的手掌心,但經過這麼一道程式,選出來的人也有議事會的認可,受到議事會的監督。
當上府尹也不是萬事大吉。每年年底,必須老老實實站到議事會面前,把自己一年幹了些什麼,錢花到哪裡去了,一五一十地向議事會報告,接受議員們的質詢和評議。下面的人聽著,不滿意可以當場發問。要是真幹得太不像話,惹了眾怒,議事會可以發起彈劾動議,提議罷免他。
當然,最終罷免權還是牢牢抓在朱高煦自己手裡,他才是最後那個拍板的人。但這個“彈劾”的權力,本身就像懸在府尹頭上的緊箍咒,讓他不敢胡作非為。
議事會還有個重要權力,就是制定地方法律。比如市場怎麼管理,攤位怎麼劃分;鄰里之間雞毛蒜皮的糾紛怎麼調解;甚至公共廁所該修在哪兒,垃圾怎麼處理這些具體的事務,都可以由議事會討論,形成條文。但是,議事會透過了不算完,得由府尹簽字畫押才算生效。
如果府尹覺得這規矩不妥,可以打回去讓議事會重新討論修改。就算府尹也同意了,最後還得送到朱高煦這裡備案。他看過之後,覺得沒問題,這規矩才能正式推行;如果他覺得這規矩有問題,哪怕議事會和府尹都同意了,也是廢紙一張,他保留最終的駁回權。
立法權給議會一部分,行政權給府尹,監督權也部分下放,但最終的裁決權、軍權和人事提名權,必須牢牢抓在自己手裡。朱高煦看著紙上勾勒出的權力框架圖,用手指輕輕敲了敲最頂上代表皇權的那個大圈。這套體系,揉了點大明朝堂的影子,摻了些他記憶裡西洋制度的皮毛,更多的是結合這片新大陸的實際情況,自己琢磨出來的。能不能徹底杜絕弊端不好說,但至少比一言堂或者亂糟糟的瞎吵要強。
尤其是想到那些習慣了聖人言論的老夫子們,聽到這套讓農夫工匠商人與他們平起平坐議政的規矩時,可能會吹鬍子瞪眼、痛心疾首的樣子,他心裡反而有種期待。
新京只是個開始,一個試驗田。將來地盤大了,人口多了,這套東西還得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甚至可能推倒重來。但眼下,這套議會制,應該能讓新明帝國這艘草創的船,在新大陸的風浪裡,走得更穩一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