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國:日月旗的應許之地

第63章 大湖區土著

探險隊歸來的訊息像一陣風吹遍了新京,朱高煦在簡陋的議事廳前,親自為馬長風和他的弟兄們慶功。馬長風黝黑的臉膛上難得有些侷促,站在最前頭,胸膛挺得筆直。

朱高煦拍了拍他的肩膀:“長風,此番功勞,當記首功!賞銀五十兩!”馬長風咧嘴一笑,聲音洪亮:“謝殿下!”其餘隊員也各有封賞,連那崴了腳的李四,也得了十兩銀子,眾人一片歡騰,對未來的日子更添了幾分盼頭。

賞完財物後,朱高煦邀請他們一起喝酒吃飯,為他們的成功慶祝。

慶功宴的餘溫未散,朱高煦便開始著手煤礦的初步開發。他召見了經驗相對豐富的老兵周寧,此人做事沉穩,又有些農耕經驗。

“周寧,命你帶領五十人,其中二十名大明移民,三十名投降的波瓦坦人,即刻啟程,前往馬長風他們發現煤礦的山腳。”

朱高煦指著地圖上的標記,“你們的任務,一是在彼處建立一個穩固的據點,一個小村莊就好,這個村莊依舊歸新京管轄,要有基本的防禦能力。二是組織人手,開採表層煤炭,儘可能多地運回新京城區。三,也是長遠之計,繼續在周邊山區勘探,尤其是鐵礦的蹤跡,一有發現,火速來報。”

周寧面色凝重,抱拳領命:“殿下放心,卑職定不辱使命!”

隊伍很快集結完畢。他們帶著新京府庫裡撥出的一點點鐵製農具、開山斧、幾袋谷種和勉強夠支撐初期的口糧,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朱高煦親自將他們送到新京定居點的邊緣,看著他們消失在林間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這支小小的隊伍,是新的國家第一次為了資源而擴張。

送走周寧一行人後,新京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朱高煦則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對現有資源的統籌和未來規劃上。約莫過了七八日,一艘掛著新杭州旗號的單桅通訊船,風塵僕僕地駛入了天京衛港口。

船剛一靠岸,一名面帶焦急之色的新杭州官員便親自帶著兩個士兵,抬著一個半人高的箱子匆匆下了船。那箱子上了銅鎖,顯然裡頭的東西非同小可。

碼頭上負責接引的官員見狀,不敢怠慢,立刻安排了快馬,護送這名新杭州官員和箱子火速趕往新京。

朱高煦正在進一步思考著他的計劃,聽聞新杭州派專人送來急件,略感意外。

“讓他進來。”朱高煦放下手中的圖紙,對於新杭州府尹如此鄭重其事地派專人星夜兼程送來的箱子,他心中已隱隱有了幾分猜測,但仍舊按捺住情緒。

那名新杭州的官員額角滲著汗,一進門便躬身行禮,聲音帶著一絲旅途的疲憊與壓抑不住的激動:“殿下,卑職奉府尹之命,特來呈遞急件與一箱……一箱新燒製的物件。”他說著,側身示意身後兩名隨從將那個半人高的楠木箱子抬了進來。箱子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發出輕微的“咚”的一聲,官員的心也跟著提了一下。

朱高煦先接過信,展開細讀。信中提及,新杭州定居點南邊,有膽大的移民自行前往探索,其中一位原是景德鎮的瓷器匠人,姓王。此人眼光獨到,在距定居點數十里外的一處山坳中,發現了一種色澤潔白細膩的泥土,憑著多年經驗,他斷定這正是燒製上等瓷器的關鍵原料——高嶺土。

於是,這王工匠便召集了幾個同鄉,憑藉著簡陋的工具和記憶中的窯爐樣式,在當地搭建了土窯,嘗試燒製。

信中寫道,歷經數次失敗,耗費了不少心血,首次試燒竟然就見到了幾件成型的瓷器。雖然品相粗陋,器型歪扭,釉面也遠不及大明官窯那般光滑細膩,甚至連尋常民窯的貨色都比不上,但畢竟是燒出來了。

那王工匠並未氣餒,反而日夜鑽研,改進窯爐,調整火候與泥料配比,後續燒製出的瓷器品質也漸漸有了些許提升。新杭州府尹在信的末尾寫道,特意挑選了些許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樣品,星夜送來新京,請殿下欣賞,並請示後續如何。

讀完信,朱高煦的呼吸不由得微微急促了幾分,但面上依舊不動聲色。他放下信,目光投向那名新杭州官員,以及他身後那個上了銅鎖的木箱子。“開啟看看。”

官員連忙指揮隨從上前,小心翼翼地開啟銅鎖。箱蓋開啟,露出了裡頭用稻草和棉布層層包裹的物件。官員親自伸手,顫巍巍地從中取出一隻碗,捧到朱高煦面前。

朱高煦接過那隻碗。入手的第一感覺是略有些墜手,胎體似乎偏厚。碗的顏色是那種帶著些許灰調的白,遠非他記憶中景德鎮瓷器那種溫潤如玉、純淨無瑕的質感。

他用指腹輕輕摩挲碗的內外壁,觸感確實有些粗澀,釉面也施得不甚均勻,甚至能看到幾處細小的縮釉點和棕眼。碗口也非渾圓,帶著些許手捏的痕跡,造型更是樸素到了極點,沒有任何紋飾,就是一隻最簡單的白瓷碗。

那官員見朱高煦久久不語,只是反覆端詳那隻粗碗,額上的汗又密了一層,聲音都有些發顫:“殿下……這,這便是王工匠他們初次燒製成功的幾件中的一件。

因窯爐簡陋,火候難控,工匠手藝也生疏了許久,是以……是以品相粗劣,遠不及大明官窯萬一,連,連尋常民窯怕是也多有不如。只是……只是府尹大人說,此乃從無到有之物,意義非凡,故特命卑職……”

朱高煦終於抬起頭,臉上卻不見絲毫嫌棄,反而露出一絲旁人難以察覺的笑意。他將手中的碗輕輕放在案上,又從箱中拿起一隻碟子,接著是一個茶杯。每一件都看得仔細,甚至用指節輕輕叩了叩,聽了聽聲音,略顯沉悶,不清脆。

“何止是燒出來了?”朱高煦放下最後一件瓷器,看向那名幾乎要將頭埋到胸口的官員,語氣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肯定,“這,便是極好的!”

官員猛地抬起頭,有些難以置信地看著朱高煦。

“顏色樸素些,手感粗糙些,器型簡陋些,這都不要緊。”朱高煦手指輕輕點著那隻碗的邊緣,“要緊的是,你們在新杭州,找到了能燒出瓷器的土,有了懂燒製手藝的匠人,並且,他們憑著自己的本事,在這片蠻荒之地,真真切切地將它燒成了!”

他加重了語氣,“這是大功一件!從無到有,這是最難的一步。有了這一步,日後就能燒出更白、更細、更精美的瓷器!”

他心中早已翻騰開來。瓷器!這可是大明朝對外貿易的拳頭產品,利潤豐厚。眼下這些雖然粗糙,但只要有了高嶺土,有了工匠,有了穩定的生產,品質提升只是時間問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