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國:日月旗的應許之地

第57章 新“說文解字”?

朱高煦見幾位儒生對漢語拼音不再如初見時那般牴觸,心中稍定。

他隨即丟擲了更進一步的計劃。

“這注音之事,既已議定,便需確立一個標準音。”

“孤以為,當以我父皇龍興之地,燕京之音為準。”

“南北相容,然以燕音為宗。”

“於此新陸,當有新聲。”

宋老先生聞言,捻鬚沉吟片刻,眉頭不自覺地又聚攏了些。

“殿下,燕京之音,固然雄渾。”

“然歷朝官話,多以中原一帶語音為基。如今大明則以江淮官話為主。”

朱高煦微微頷首,面帶笑容。

“宋老先生所言,孤知曉。”

“江淮之音,溫文爾雅,確為舊時雅言。”

“然則,我等身處這萬里之外的新大陸,開創的是前所未有之基業。”

“這新大陸,當有新的氣象。”

“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其音剛健,正合我新明銳意進取之精神。”

“況且,以燕音為宗,亦可與舊大陸之習語,略作區分。”

“此非割裂,乃是自新。”

他這番話,不疾不徐,卻透著一股不容置喙的決斷。

宋老先生聽著,眼神複雜地閃爍了幾下,最終緩緩點了點頭。

“殿下高瞻遠矚,老朽受教。”

“語音之選,關乎國朝氣象。”

“既然殿下已有定奪,老朽自當遵從。”

“只是這具體審音定調,千頭萬緒,萬不可操之過急,需得慎之又慎。”

朱高煦面露讚許。

“此乃應有之義。”

“此事,孤欲請一位通曉燕京語音,且於音律有所涉獵之人主持。”

他目光轉向一位始終安靜侍立在側,約莫三十許,面容清瘦,身著半舊儒衫的男子。

此人一直垂首靜聽,不曾言語,此刻被點名,身子幾不可察地一震。

“劉承宗。”

那劉姓秀才聞言一怔,顯然未曾料到,連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聲音略帶緊張。

“學生在。”

朱高煦道:“你乃北京人士,自幼習得一口純正燕京口音。”

“這漢語拼音的審音定調之事,便由你來總領。”

“責任重大,勿負孤望。”

劉承宗臉上閃過一絲難以置信,隨即是巨大的惶恐與些微的激動交織。

他深吸一口氣,只覺得肩上陡然壓上了千鈞重擔。

“學生……學生何德何能,敢當此重任!”

“殿下,這……這拼音符號,學生尚需時日揣摩熟悉,方能……方能著手,恐有負殿下所託。”

他的聲音都有些發顫,顯然是被這突如其來的任命給驚著了。

朱高煦擺了擺手,語氣溫和。

“無妨,非你一人獨任。”

“有宋老先生、錢先生、周先生他們從旁協助。如果有不懂之處孤亦可進行指教。”

他轉向宋老先生。

“宋老先生,您德高望重,學問精深,便請您負責監督整個注音過程,務必使其合乎漢語音韻之正統,不可有絲毫偏頗。”

“此事,有勞先生費心。”

宋老先生微微頷首,神色鄭重。

他此刻的心情,已從最初的牴觸,轉變為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

“殿下既信得過老朽,老朽自當盡綿薄之力。”

“漢音之本,不容謬誤。”

“這符號雖形似西洋符號,然其所注之音,必為華夏正聲。”

雖仍對這“西洋符號”心存芥蒂,但事關漢音正統,他責無旁貸。

他看了一眼劉承宗,眼神中多了幾分審視和期許。

朱高煦又看向錢儒生和周儒生。

“錢先生對新事物領悟最快,負責拼音符號與漢字發音的具體對應校準,以及聲調標註規則的細化。”

錢儒生聞言,臉上泛起一層光彩,整個人都精神了不少。

“殿下,此法若能功成,實乃開啟民智,教化萬民之無量功德!”

他搓了搓手,聲音都有些發飄。

“您想啊,這拼音一出,孩童啟蒙,數日便可識音,再輔以字形,讀書寫字,豈非事半功倍?”

朱高煦含笑點頭,轉向周儒生。

“周先生性情爽直,處事幹練,便負責收集各地口音差異,以作參照,同時督促進度,務求高效。”

周儒生一聽,拍了拍胸脯,嗓門依舊洪亮。

“殿下看得起,俺老周定把這事兒辦得妥妥帖帖!”

朱高煦話鋒一轉開始說出注音後第二步計劃:“但這注音,只是第一步,是為識字鋪路搭橋。”

“待音準一定,孤還想以此為基,編纂一部曠古爍今的字書。”

他目光掃過眾人,一字一頓,聲音清晰而有力。

“名曰,《文字大典》!”

《文字大典》?!

此言一出,書房內靜了片刻。

幾位儒生皆是一驚,面露訝色。

宋老先生眉頭蹙得更緊了,他抬起頭,眼神中帶著審視。

“殿下是想……重修《說文解字》那般的字書?”

他的語氣帶著幾分不確定,似乎覺得這想法過於宏大,也過於……大膽。

朱高煦搖頭。

“非也。宋老先生,《說文解字》乃許慎公千古之作,孤豈敢輕言重修?”

“孤要編的這本《文字大典》,是要另闢蹊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