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打斷他:“宋老先生,此非以夷變夏,而是師夷長技以利我民。”
“況且,此法僅為輔助,漢字之形、義、理,仍是我等根本,不可動搖。”
他話鋒一轉。
“再者,諸位可知,此法若能推行,於印書一道,亦有用。”
“將來我印書作坊的活字字模,若按此拼音順序排列,檢字速度就會提升。”
“書籍刊印成本大降,流傳更廣,聖賢文章、經史子集,方能更快惠及萬民。”
“諸位的著述,亦能更快刊印,流芳百世。此等功在千秋之舉,諸位以為如何?”
幾位儒生聞言,皆是一愣。
他們都是讀書人,自然明白書籍傳播的重要性。
若真能如漢王所言,大幅提升印書效率,那意義可就非同小可了。
錢儒生眼中微亮:“殿下所言……若真能如此,倒不失為一樁美事。”
“只是,這檢字之法,莫非也要學這些符號?”
宋老先生依舊板著臉,眼神卻多了幾分思索。
書籍成本降低,人人皆可讀書……那他們這些讀書人,素來看重的“學問”,其價值何在?
知識的門檻一旦消失,這世道……
他低頭看著那些陌生的符號,彷彿想從中看出花來。
“老朽並非不通變通,”宋老先生緩緩說道,手指輕觸紙上的字母,“只是這祖宗之法,豈可輕易更改?”
“反切雖繁,卻也傳頌千年,自有其道理。”
“今用這些……這些不似漢字之物,為漢字注音,傳出去,怕是要引來非議。”
他頓了頓,語氣又重了幾分。
“更怕後世子孫,只知符號,不知漢字根本,豈非捨本逐末?”
朱高煦理解他們的擔憂。
他笑了笑。
“宋老先生慮得極是。”
“所以本王方才說了,此法僅為輔助,不得取代漢字本體。”
“漢字是體,拼音是術。術為體服務,方能事半功倍。”
他看向幾位儒生。
“非議嘛,自然會有。”
“但非議能讓百姓識字嗎?”
“非議能讓書籍廣傳嗎?”
“咱們在這新大陸,一切從頭開始,正是立新規矩的好時候。”
“若是事事拘泥於舊大陸的條條框框,如何能在這蠻荒之地,開創一番新氣象?”
“再說了,”朱高煦語氣輕鬆了幾分,“這拼音學起來快,將來教家裡的小子們寫文章,也方便不是?”
“總比寫個字,還要翻半天字典,找兩個反切字來拼,把人急得抓耳撓腮來得強。”
這話一出,周儒生先是“噗嗤”一聲,隨即趕緊收斂。
錢儒生也低聲道:“殿下此言……倒是有些道理。”
“確是如此,”周儒生忍不住附和,“我家那頑孫,教他反切,簡直如對牛彈琴,氣得老夫肝疼。”
宋老先生沒說話,又拿起紙,仔細端詳起來。
他似乎在嘗試理解這些符號的發音規律。
“殿下,可否請殿下,以這拼音之法,示範幾個字?”他終於開口,語氣不再那麼生硬。
“自然。”朱高煦欣然應允。
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下“山”、“水”、“人”等簡單常用的字。
然後在每個字旁,用清晰的筆跡標註上拼音,連同聲調符號。
“諸位請看,‘山’字,聲母‘sh’,韻母‘an’,讀作陰平聲,便是‘sh-an’。”
朱高煦發音清晰,字正腔圓。
“‘水’字,聲母‘sh’,韻母‘ui’,讀作上聲,便是‘sh-ui’。”
“‘人’字,聲母‘r’,韻母‘en’,讀作陰平聲,便是‘r-en’。”
朱高煦一邊說,一邊指著紙上的符號。
幾位儒生跟著他,小聲唸叨起來。
一開始,有些彆扭,舌頭總也繞不過來。
“sh-an……”
“sh-u-i……”
“r-en……”
唸了幾遍,慢慢找到了感覺。
“嘶……這法子,倒是……倒是直接。”
宋老先生唸了幾遍,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確實比反切法直觀許多。
反切需要先記住兩個字的讀音,再從中拼合。
而這拼音,彷彿直接告訴你這個字的音是怎麼發出來的。
“而且,”錢儒生髮現了新大陸,“這拼音符號一共不過幾十個,學會了這幾十個符號,便能拼讀所有漢字的讀音?”
“正是如此。”朱高煦肯定地回答。
宋老先生沉默了。
他看了一眼朱高煦,又看了看紙上的拼音。
這法子,若真能讓尋常百姓,甚至是不識字的孩童,都能快速掌握漢字讀音。
那豈不是……
他腦海中閃過“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的故事。
那些貧寒學子,為了識字讀書,付出了多少艱辛。
若有了這拼音。
識字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門檻。
知識也不再是少數人壟斷的工具。
這與他堅守的“聖賢教化”似乎並不矛盾。
甚至,更能實現“有教無類”的理想?
“老朽再試試。”
他再次拿起紙,指著上面的拼音,一個一個地嘗試拼讀。
錢儒生和周儒生也圍了上來。
“殿下,這個呢?這個怎麼拼?”錢儒生指著一個稍微複雜些的字問。
朱高煦耐心示範。
書房裡,迴盪著幾個成年人略顯生疏的拼讀聲。
以及朱高煦沉穩清晰的糾正。
周儒生拼讀了一個字,忽然樂了。
“哎呀!這音兒可準!”
“比我家那婆娘教孫子,一口一個南邊土音兒強多了!”
宋老先生沒理會他的打岔。
他已經沉浸在對這些符號的理解中。
他發現,這些符號雖然陌生,但其組合規律,確實能準確地表達漢字的發音。
而且,似乎比反切更能體現發音的細節。
他抬起頭,看向朱高煦,眼神中固執少了許多。
多了幾分探究,幾分……認可。
最後朱高煦做了總結:“今日請諸位來。”
“便是想請諸位,先了解此法,待日後推行之時。”
“能助本王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