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款若操作不當,恐成為地方官吏巧取豪奪之利器,與前朝苛政又有何異?民心之安定,豈非一句空談?”
這位官員的擔憂,立刻引起了堂下陣陣低語。
他們剛剛為“私產神聖不可侵犯”而欣喜,轉眼間又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若”。
朱高煦對此早有預料。
“此條款,確需慎之又慎。”他坦然承認。
“然,國家之存續與發展,時常會有整體利益凌駕於個體利益之情形。譬如修築運河,鞏固邊防,若無此條款,寸步難行。”
“至於何為‘重大事項’與‘公共利益’,憲章後續將明確,須由議事會與內閣共同審議,並呈報於皇帝,方可認定。絕非地方一二級官吏所能擅專。”
“而‘適當補償’,則以徵用之時,該財產的市場公允價值為基礎,輔以一定的撫慰金。具體細則,將由其他法案另行規定,務求公開透明,杜絕舞弊。”
“孤要的是國家的有序發展,而非縱容豪強兼併,或官吏魚肉百姓。此條款,是為公,非為私。”
他的解釋,擲地有聲。
將“徵用權”的啟動程式提升到中央層面,並承諾以立法形式規範補償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眾人的疑慮。
議事會的構成,也進行了一番討論。
一位出身大明世家,在新大陸亦頗有影響力的儒生站了出來,他的語氣帶著明顯的不解,甚至是一絲不滿。
“殿下,草案規定,議事會人數上限為六百人,按各省人口比例分配議席,且由省級議事會按照各省名額選舉議員,此尚可理解。”
“然,其後規定,議事會中,農民、商人、儒生三者,每類代表必須佔據總議席之二成。此條……臣,恕臣愚鈍,實難苟同!”
他深吸一口氣:“自古士農工商,各有其位。農為國本,士為四民之首,此乃常理。商人逐利,重末輕本,若使其與士、農平起平坐,共議國是,豈非本末倒置,綱常錯亂?”
“況且,若三類各佔二成,合計便是六成。剩餘四成之議席,又將如何分配?軍中將士,百工技匠,是否亦有其位?”
這位儒生的發言,如同捅了馬蜂窩。
堂下,儒生群體大多面露贊同之色。
而幾位小商小販代表,則是欲言又止。
朱高煦神色不變,靜待他說完。
“卿之所言,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
“然,時代已然不同。”朱高煦的聲音陡然提高了幾分。
“我大秦立國於新大陸,工商貿易乃是強國之基石,與農耕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為關鍵!”
“若無商人溝通有無,輸送物資,我大秦如何積累財富,供養大軍,開拓疆土?”
“所謂‘重末輕本’,乃是故舊之見。在我大秦,農、工、商,皆為國之棟樑,無高下之分,唯分工不同而已!”
這番話,振聾發聵。
直接將商人地位提升到與士、農並列的高度。
“至於各類代表之比例,”朱高煦繼續解釋,“農民、商人、儒生各佔二成,此乃底線保障,確保其聲音能被聽到。”
“剩餘百分之四十,則根據各省實際情況,以及未來發展需要,由選舉產生。軍方代表,工匠行會,乃至開明之原住民部落代表,皆可有機會進入議事會。”
“朕要的,是一個能夠代表最廣泛民意,能夠容納各方聲音的議事會。如此,方能集思廣益,使決策不偏不倚。”
“至於儒生,”他看向那位發言的儒臣,“儒學乃華夏文化之瑰寶,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念,仍有其價值。但,治國之道,亦需與時俱進。固守陳規,無異於刻舟求劍。”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觀念。朕希望,我大秦的儒生,能成為新思想的引領者,而非舊秩序的衛道士。”
一番話下來,堂中爭論愈發激烈。
支持者認為此乃開明之舉,能極大激發社會活力。
反對者則憂心忡忡,認為此舉破壞傳統,後患無窮。
朱高煦並不急於達成一致。
思想的碰撞,本就是制定憲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他要的,是充分的討論,最終形成一部能夠為各方所接受,並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根本大法。
這場關於憲法草案的討論,持續了整整一日。
從議事會任期,到徵用權界定,再到議席分配,每一個條款都引發了激烈的辯論。
朱高煦時而耐心解釋,時而據理力爭,時而也從善如流,對一些措辭和細節進行了調整。
待到黃昏時分,草案的大部分條款,總算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儘管仍有分歧,但框架已然確立。
朱高煦見狀,示意內侍。
“諸位,憲法草案,暫議至此。接下來,請諸位觀賞一番,我大秦未來的旗幟。”
眾人精神一振。
國號已定“大秦”,憲法初具雛形,這旗幟,自然也是萬眾期待。
兩名侍衛小心翼翼地展開一幅巨大的紅色畫作。
當那面融合了雙頭鷹、日月星辰、翼善冠與金色雙龍的旗幟完整地展現在眾人面前時,整個議事堂內,陷入了一片寂靜。
紅色的底,金色的紋。
威嚴,華貴,又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開拓進取之氣。
雙頭鷹顧盼東西,日月星辰昭示傳承,翼善冠彰顯正統,雙龍環繞更添華夏神韻。
“此旗,名曰‘大秦龍鷹日月旗’。”朱高煦的聲音充滿了自豪。
“紅底,我國應以紅為尊,紅色最為鮮豔,也是血值顏色。以血為犁為劍,在新大陸打拼出一個真正強盛的國家!”
“金色雙頭鷹,瞰視四方,寓意我大秦胸懷天下,銳意進取。”
“鷹胸之日月星辰,乃大明之徽記,示我等不忘根本,源遠流長。”
“鷹頂之翼善冠,昭示華夏正統,光耀新陸。”
“環繞之雙龍,則是我華夏萬世不移之圖騰,護佑我大秦國運昌隆,萬代綿長!”
一番解釋,將旗幟的每一處細節,都賦予了深刻的含義。
堂下眾人,無論之前持何種政見,此刻都被這面旗幟的恢弘氣勢所震撼。
武將們看得熱血沸騰。
儒臣們則從日月星辰與翼善冠中,看到了文化的延續與正統的彰顯,心中的牴觸消減了許多。
商人們更是覺得,這面旗幟足夠威風,足以成為他們遠航貿易時最堅實的後盾。
“好!好一面大秦龍鷹日月旗!”一位老將軍撫掌大讚,“有此旗幟,何愁天下不定!”
“殿下巧思,將傳承與開拓融於一旗,實乃神來之筆!”一位年輕儒生亦是滿臉欽佩。
國旗的亮相,成功地將眾人因憲法爭論而有些分裂的情緒,重新凝聚起來。
朱高煦滿意地看著眾人的反應。
“此旗,便是未來我大秦將士征戰四方,萬民景仰之所在!”
他收回目光,最後宣佈:“建國大典,孤意,定於今歲深秋十月。屆時,日月山河,皆將見證我大秦之崛起!”
十月,秋高氣爽,亦是豐收之時。
以豐收之季,肇開國之基,寓意再好不過。
眾人聞言,皆躬身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