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國太子!
這四個字,如同一顆定心丸,清晰無比地表明瞭他朱高煦在這片新大陸上的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同時,又在名義上,巧妙地維繫了與遠在大洋彼岸的大明皇帝之間的君臣聯絡。
這是一種精妙的平衡,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政治策略。
既宣示了大秦脫胎於大明的正統性,又不至於在眼下這個封建禮教根深蒂固的時代,落下一個“不忠不孝,犯上作亂”的罵名。
畢竟,他的父親永樂皇帝朱棣尚在人世,且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朱高煦若直接稱帝,道義上便先輸了一籌。
建國的喜悅尚未完全消散,朱高煦緊接著便頒佈了第二項至關重要的國策——關於如何處理與大明關係的具體方針。
“即日起,嚴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向大明透露有關我大秦帝國之詳細內情,包括但不限於疆域、人口、軍備、新政!”
他的聲音陡然變得嚴厲,不帶一絲商量的餘地。
“與大明之交往,僅限於以‘漢藩王國’之名義進行。”
“凡有洩密者,一經查實,以叛國論處,絕不姑息!”
這道措辭嚴厲的禁令,讓剛剛還沉浸在建國喜悅中的眾人,心頭猛地一凜。
他們這才意識到,這位年輕的監國太子,不僅擁有開疆拓土的蓋世雄心,更具備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謹慎與深沉謀略。
新生的“大秦”,看來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一種相對低調、隱秘的姿態,默默積蓄力量,等待一飛沖天的時機。
緊接著,便是建國大典中最能激發人心,最具象徵意義的一環——展示國旗。
兩名身材魁梧,孔武有力的親衛軍官,合力捧著一根足有三丈長的巨大旗杆,旗杆頂端,一面嶄新的旗幟捲曲著,即將在這片新大陸上,第一次舒展開它的雄姿。
朱高煦親自從侍衛手中接過那根分量不輕的旗杆。
他猛地一抖手腕,旗幟“嘩啦”一聲展開!
臺下瞬間爆發出陣陣低低的驚呼,所有人都被眼前這面旗幟的奇特與威嚴所吸引。
紅色的底,鮮豔如血,又似熊熊燃燒的烈火,象徵著開拓者們拋灑的熱血,也象徵著這個新生國家的勃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旗幟的正中央,一隻金色的雙頭鷹傲然挺立,鷹頭一隻回望東方那片魂牽夢縈的故土,另一隻則銳利地凝視著西方那片廣闊無垠的瀚海與未知的世界。
鷹的胸前,是眾人再熟悉不過的大明“日月星三辰”徽記,而在鷹頂之上,則是一頂象徵著大明皇族至高無上權威的翼善冠。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雙頭鷹的下方,兩條同樣是金色的矯健巨龍盤旋守護,龍身遒勁有力,昂首向天,氣勢磅礴,彷彿隨時都會破旗而出!
“此為我大秦國旗——龍鷹日月旗!”
朱高煦的聲音中充滿了難以掩飾的自豪與激情。
他雙手緊握旗杆,猛然發力,將旗杆深深地、穩穩地插入早已預備好的旗臺基座之中。
就在旗幟插入基座,迎風招展的瞬間,陽光恰到好處地灑在旗幟之上。
那兩條金色巨龍身上細密的鱗甲,特別是龍眼處用金絲精心繡制的瞳仁,在陽光的照射下,陡然間彷彿被注入了生命,閃爍著奪目的神采,充滿了難以言喻的靈動與威嚴,栩栩如生!
臺下眾人只覺得一股磅礴浩瀚的雄渾之氣撲面而來,幾乎讓人窒息。
那基座,並非尋常土石,而是用鐵水整體澆築而成,早已與腳下這片堅實的土地融為一體,象徵著大秦帝國的基業永固不搖。
旗臺的正前方,深深地鐫刻著兩行八個剛勁有力的小篆大字:
“華夏西擴,肇基大陸。”
“德兼三皇,功蓋五帝。”
字字如刀劈斧鑿,聲聲若金石擲地,清晰無比地宣示著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文明在這片新大陸的頑強生根與蓬勃發展,更彰顯出開創者那囊括四海、超越古今的宏大雄心!
所有人的目光,此刻都痴痴地匯聚在那面高高矗立在基座之上,迎風獵獵作響的龍鷹日月旗上。
一股滾燙的熱流在每個人的胸膛中激盪,一種名為“國家”的強烈認同感,在這一刻,前所未有地清晰,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個大秦子民的心靈最深處。
.......
建國大典的喧囂漸漸散去,朱高煦卻未曾有片刻停歇,徑直回了他的書房。
這裡,是他運籌帷幄,勾勒帝國藍圖的所在。
燈火通明,他鋪開文書,開始為這個嶄新的國家搭建最核心的權力骨架。
他提筆,在紙上寫下。
“原大明吏部、禮部、工部,其職能與名號,皆保留不變。”
這是對舊有傳承的尊重,也是為了政務的平穩過渡。
“戶部,乃國計民生之根本,特此更名為‘財政部’!統管全國財賦、預算、審計,一切與錢糧相關之事,皆歸其掌!”
“兵部,職掌軍國大事,今後,便是我大秦的‘國防部’!統領全國軍務、軍備,以及一切國防建設!”
“刑部,掌國家刑名之要,亦需革新,更名為‘司法部’!負責全國律法之執行與監督,務求司法公正,令行禁止!”
筆鋒一轉,他又添上一筆。
“另,孤之長子瞻壑,前期所管理的‘國有資產管理部’,繼續保留。皇莊、官營產業及各項國有資產之經營與增值,仍由其負責。”
吏部、禮部、工部,沿襲舊制;財政部、國防部、司法部,破舊立新。再加上一個特殊的國有資產管理部。
七大部門,構成了大秦帝國最初的核心行政框架,清晰地展現出這位開國之君融匯新舊、相容幷包的施政理念。
部司既定,接下來便是人事。
“國事繁劇,非一人所能獨攬。孤決意,擇賢能之士,組建內閣,輔佐孤處理日常政務。”
他的目光在書房內幾份早已擬好的名單上逡巡,最終落定在一個名字上。
“林永康!”
此人乃是大明永樂朝的進士出身,學識淵博,亦有地方治理經驗,是朱高煦自起事以來便頗為倚重的一位儒臣,沉穩老練,足以壓陣。
“命林永康為大秦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總領內閣事務!”
朱高煦親筆寫下任命。
內閣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位置,代表著監國太子的絕對信任,也意味著如山的責任。
緊接著,朱高煦又陸續任命了其他四位同樣在大明有過科舉功名,且在過往的考驗中證明了自身能力與忠誠的官員。
五位內閣大臣,清一色皆是漢家儒臣出身。
這一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安撫了那些對新政推行尚心存疑慮,甚至抱有牴觸情緒的傳統士人群體。
新京的陽光,穿過窗欞,灑在御案上剛剛寫就的任命文書上,也灑在這群即將執掌一個新興帝國核心權柄的人們身上,他們神情肅穆,既有對未來的憧憬,也有對肩上重擔的認知。
國號已立,憲法已頒,旗幟已揚,架構初成。
但這,僅僅是開始。
真正的考驗,是如何讓這部承載著無數人希望的憲法真正落地生根,是如何讓這個新生的國家機器高效運轉起來,是如何在這片新大陸上,於舊大陸列強環伺的複雜局面下,帶領著華夏子民,殺出一條前所未有的強盛之路。
朱高煦站起身,走到窗邊,望向遠方。
未來的道路,註定不會平坦。
而此刻,新京城內,那二十名從各個定居點遠道而來的議事會代表,正被內侍引著,走向一處新近落成的院落。
那裡,青磚黛瓦,肅穆儼然,將是他們未來數年臨時議政之所。
他們來自田間,來自市井,來自書齋,每個人都帶著各自階層的期盼與個人的抱負。
腳下的每一步,都顯得有些沉重,又有些輕快。
大秦,這個剛剛誕生的名字,這個嶄新的國家,它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他們,又將在這歷史的洪流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無人知曉,卻又無人不懷揣著一絲隱秘的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