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下負責審議中書之立案、草案,以決定實行與否,段延慶為門下令;
尚書省為行政官署,阿撒連羅為尚書令,其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置尚書及侍郎。
龜茲、焉耆、伊州等綠洲城邦建立官僚系統,軍政剝離。城中自一把手“刺史”到各級官吏均設為流官,定期調任;下轄的各個村莊則選拔村正,負責管理基層。所有官員的任免外放,都需經吏部考核批准,方可生效。
北麓的回鶻、突厥等部落在草原星羅密佈,總計四萬餘帳。蕭易依舊採用“盟旗制”,重新劃分各部為六旗,每旗數千帳,建立“天山北盟”。
蕭萬里擔任“天山北盟”的盟長,北庭、伊州城主等降將任旗主,原本的部落首領酋帥則明升暗降,調入中樞任職,同時圈定草場、建立據點、設定三司…由此重新解構了天山北麓的整個牧民生態。
為了防止生變,蕭易將明教義軍、高昌降兵以及盟旗抽丁的回鶻騎兵全部召回高昌城,擇優選拔—少壯者吸納收編入伍,老弱者給予資財,遣散歸田。
由此獲得了八萬西域僕從軍,拜“移山虎王”、“嘯林熊王”、“通風豹王”為大將,皆由蕭萬里統領,輔助天道主力軍的作戰。
現如今,蕭易已掌控天山南北,其領土幅員之遼闊,北跨蒙古高原,南貫塔里木盆地,西通喀喇汗國,東到伊州戈壁,治下已擁百萬子民,契丹、回鶻、克烈、乃蠻、蔑兒乞各族皆平等共處。
伴隨西域盡入蕭易之手,天山縹緲峰上開採的硝石、崑崙光明頂運下的硫磺,自然可以透過塔里木盆地源源不斷地運回大漠,再無仰人鼻息之憂。
與此同時,西域佛教昌盛,鑄造佛鐘的技藝也是遠超周邊諸國。蘇星河大舉招納高昌的鑄鐘匠人,將澆鑄青銅炮的技藝水平和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個檔次,反倒是開採、蒐羅來的銅礦,漸漸無法滿足鑄炮的需求。
而蕭易得到西域,最大的好處則是從高昌王手中接過“絲綢之路”的掌控權,成為東西方貿易的壟斷者。
重視商業的他命令蕭萬里的“漠北商會”將西域也納入到自己的貿易體系當中,把東方王朝的商品帶入中亞、西亞,甚至是更遠,並且清剿沿途馬匪,極大維護了絲綢商路。
漠北商會派出大批的商隊,將宋朝的絲綢茶葉、草原的牲畜毛皮以及西域的玉石珠寶等商品,透過“遼宋榷場—西部草原—天山南麓”這條貿易路線,進入喀喇汗國、花剌子模以及塞爾柱等中西亞國家,銷往歐陸各國!
當然,這麼大的貿易份額,只靠一個“漠北商會”根本吞不下來。
其時西域,在高昌王的王權之下,完全依靠三駕“馬車”來統治地方:西域本土的漢人財閥、回鶻貴族以及各大佛寺的主持。
蕭易便邀請這三股勢力的代表,在西大寺召開大會,商量如何進行合作與貿易分配。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因為蕭易出身摩尼教,故而佛門本來對其統治還有些牴觸…但一聽說有利可圖,眾僧便都放下“佛面”踴躍參與,馬不停蹄地趕赴西大寺,唯恐落於人後。
大會現場,有伊州的豪商鄧家家主、龜茲的大財閥龍氏、高昌的回鶻貴族,還有不空禪師這些佛門方丈,一時間座無虛席。
眾人經過數日的磋商,終於有了眉目…
在蕭易主持的瓜分下,利潤額最高的絲綢和牲畜貿易,統歸漠北商會負責;瓷器和茶葉,交由西域漢人商賈打理;香料和毛皮,為回鶻貴族所有;而寶石和玉器,則讓佛門的各位方丈進行交易…
至於各種商品貿易如何再細化,則由他們各自進行分配,旁人不得染指。
一時間,人人有錢賺,皆大歡喜。
打通“絲綢之路”,漠北商會日進斗金,賺得盆滿缽滿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透過貿易上的捆綁,各方勢力已和蕭易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體。
本來對蕭易不友好的佛教勢力,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他的鐵桿支持者…
看著大量的真金白銀流入自己的荷包,西域的“三駕馬車”對天道軍的擁護,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