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因為二哥沒女兒,所以給的首飾裡,一金一銀兩套首飾之外,另外多加了一隻黃金腳鐲。
趙恆功有一子,文房只給了一套。但是又多加了兩匹羅布。
趙恆卓一家不在村裡,因為出賣李蘅從張恆那裡得了銀子,一家人不敢回家花銷。趙春迎去了縣城,其他人躲到了鎮子揮霍,反而錯過了這場大好處。
最後是四弟趙恆越一家,禮物與二哥趙恆功大致差不多。
趙德蘭回身向著鄉親們行禮:“今日德蘭回家探親,晚上設宴,邀請全村鄉親們。請大傢伙,賞臉赴宴。德蘭好酒好肉,管夠管飽。”
說完一示意,家丁把第二輛馬車掀開。車上四頭宰殺好的大肥豬,雞鴨鵝精米白麵,大壇壇裝的好酒,滿滿一大車。
然後趙德蘭笑著請周圍幾個嬸子到家裡幫廚,讓丫鬟向周圍村民收購蔬菜雞蛋等食材。吩咐完趙德蘭陪著母親進家門,母女私話去了,就等著晚上開宴。大嫂二嫂等一眾女眷相陪,一群女人在後院裡,聊的熱絡開心,不覺之間,就已經夕陽餘暉。
這期間,趙家的三位男丁,紛紛忙碌。但是忙碌的臉色是喜氣洋洋,一來是妹妹(姐姐)回家,好久不見,心裡高興。二來,如今妹妹過的這般好,又給孃家爭光,這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老大趙恆成在家門口不斷招待,來訪的客人。
李二趙恆功,則村中四處張羅,購買宴席的各種食材。
老四趙恆越,忙著買鞭炮爆竹,還有宴會所需的各種雜物。
三人井井有條,看到出兄弟三人相當和睦,平時沒少配合。除此之外,跟來的丫鬟,家丁也都配合著忙活。這丫鬟,家丁能跟在趙德蘭身邊,都是機靈的,有顏色會辦事的。他們可是看得出,這幾位表老爺,可不是那個不受待見表三老爺。幹起活來,自然表現的很規矩聽話。
到了天色暗淡,二十幾桌上好的酒席就置辦好了。全村人一個不差的都來了。
農村宴席,什麼叫好?古人缺油水,除了富貴人家,宴席不講究精緻花哨。要的是實在,大魚大肉,管夠的就是好,酒肉越多,就越是上臺面的席面。
而趙家的宴席絕對是最上席面的。四頭能宰出兩百斤肉的大肥豬,平均到村裡人人均四斤肉,何止是管夠,根本就吃不完。何況除了豬肉,還有雞鴨鵝,丫鬟們還去買了很多魚。這一桌子滿滿當當的,幾乎全是葷菜,素菜就幾個,還無人問津。菜葉子再好,農村人都吃膩了,有這多好肉,誰傻啊,吃啥菜葉子。
宴會上,趙德蘭和趙家一眾女眷都齊齊的穿金戴銀,綾羅綢緞的出現。看得人們唏噓不已,暗道世事無常,趙家這是要興旺發達了。
儘管全村人風捲殘雲,但是滿桌子的酒菜,只要少了,就有新的端上,完全實現了趙德蘭的話管夠管飽。最後看著剩下一盤盤肉,很對村民都暗叫可惜。
趙德蘭笑道:“鄉親們,這剩下的酒菜,天熱放不住,浪費了可惜。若是大傢伙不嫌棄,就請帶回家慢慢吃,算是幫德蘭的忙了。”
大家聞言高興不已,紛紛“打包”回家。
送走鄉親,丫鬟家丁們收拾殘局。趙家大堂裡則是點上了紅燭,亮堂堂的,一家人夜話。
古代蠟燭是很奢侈的照明工具。說個不好聽的,古代能頓頓吃肉,穿綾羅綢緞的,都不一定能夜夜點的起蠟燭。
因為古代蠟燭的蠟,並非現代工業的石蠟。我們現代照明的蠟燭,原料是石油提取物石蠟,自然是原料廣泛,產量極大。可以供應上億,上十億戶人家使用照明,價格還很便宜。不過,都進入電力時代了,誰還用蠟燭照明。
但是古代不一樣,古代的蠟燭,蠟只有幾種。
黃蠟:原料來源,蜂蜜的蜂蠟,還有蜜蠟礦物等。先秦時期就發明這種蠟燭了,到了漢朝還是非常珍貴的物品。古代皇帝,寒食節賞賜大臣,侯爵以上的大臣才可以獲得這種蠟燭,可見其珍貴稀有。不止如此,在一些漢墓中出土文物中就有這種蠟燭,是一種珍貴陪葬品。
到了西晉時期,這種蠟燭,依然是富貴稀有的象徵。西晉首富石崇炫富,就曾幹過這樣一件事,就是拿蠟燭當柴燒,做一頓飯。不可思議吧,理解不了吧!不就是那蠟燭當柴嗎?現在誰家做不到!可是當時,卻是全國級別的幾位首富,才玩的起的遊戲。其他人只能看看,在一旁感慨:“真奢侈!”。那感覺就是,燒一筐蠟燭,比現在燒十輛法拉利超跑都奢侈敗家。
白蠟:原料來源於一種叫白蠟蟲的分泌物,簡單說就是一種小蟲子拉的屎。可以想象,一個小蟲子,一天能拉多少?還到處爬,人跟在後面收集,費事費力到極點。唐朝時,這種白蠟依然是貴重物品,皇宮還設立專門的機構,專職官員管理這種宮廷白蠟燭的使用。說明皇室都做不到無所顧忌的揮霍這種白蠟燭。
宋朝有名的丞相,寇準寇老西,就曾因為上廁所在廁所裡點蠟燭,被人彈劾,理由就是奢靡。一品大員啊,廁所裡點根蠟,就叫奢侈了!
蠟燭的普及要到了明清才開始。雖然當時石油的工業用法還沒有發現,但是石油提取石蠟的方法卻出現了。相對而言,儘管沒有現代工業的產量大。但是石油相對於蜂蠟,蜜蠟,和白蠟蟲還是原料廣泛。此時蠟燭的使用才進入富裕的尋常百姓家。當然家境一般的還是用不起,還只能點煤油燈或者動物油脂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