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宰相

第1357章 敬侍中

正月的風雪肆虐了整整一月,今日終於雲開雪霽。然而春寒料峭,殿外猶帶幾分凜冽。武英殿內炭火熊熊,將寒意隔絕在外。

章越紫袍玉帶,手持象牙笏板,肅立於丹墀之下。御座之上,天子端坐如松;珠簾之後,向太后垂簾聽政。

殿中平章軍國重事的重臣、宰執、樞密使分列兩側,殿內靜得能聽見炭火噼啪之聲。

章越向天子鄭重躬身一禮,聲若金玉道:“臣請為陛下、太后及諸公陳滅党項,復幽燕之略!”

章越的聲音如金玉相擊,在殿內迴盪。自復相位以來,他多讓右相呂公著主理政務,蘇頌主持軍務,三省官員各抒己見。

但今日親自金殿陳策,章越顯是要親自定下經國大略。

以為元祐之根本!“治國如弈棋,首重'勢'與'序'。“章越目光如炬,“熙寧二年,荊國公王安石面見先帝時曾言:其一,法度因循必改;其二,治國當求富強;其三,寓兵於民,鞭撻四夷。“

他頓了頓,環視殿中諸臣:“至熙寧五年,荊公與先帝定下'調一天下,兼制狄夷'之策。今陛下當承先帝遺志,以滅党項、復幽燕為要,綱舉而目張。“

當年王安石與神宗密談的內容,直到熙寧八年才公之於眾。這三策正是:變法圖強、富國強兵、平定外患。

到了熙寧五年時,王安石給朝廷設計頂層戰略就是‘調一天下,兼制狄夷’這八個字。

神宗一朝,熙寧元豐之國策,皆圍繞此展開。

說到這裡章越目光掃過大殿。

文彥博,馮京作為元老宿臣都坐在殿上,他也是替向太后和天子請回來,在朝堂上監督自己施政的。

文彥博雖是八旬高齡,但目光篤定,而馮京則沉默如淵,平靜地與章越對視著。

章越於垂簾前踱步,看了文彥博,馮京一眼,再度面向御座的天子道。

“元豐先帝重開天章閣問計於臣,諮臣安邦定國,天下太平,萬世太平策!”

殿中眾臣聞言,皆神色一凜。天章閣供奉著太祖、太宗、真宗御容,在此問策,意義非凡。當時雖同時詢問韓絳與章越,但眾所皆知神宗真正要問的是章越。

章越說到這裡,目光愈發堅定道:“臣當時向陛下獻伐党項之略!直到先帝殯天,仍念念不忘此事!”

御座上的天子聞言,眼眶已然泛紅。殿中炭火映照著眾臣肅穆的面容,靜靜地聽著章越陳詞。

說到這裡,章越袖袍一揮,聲震殿宇:“先帝何以不忘也?”

“党項竊據靈夏,契丹強佔燕雲,此皆漢唐故土!此二地不取,則西陲永無寧日,五路兵馬徒耗錢糧;幽燕不歸,則契丹鐵騎朝發夕至,汴梁終成危城——此非臣危言聳聽,乃太宗北伐之憾、真宗澶淵之恥,歷歷在目!“

什麼是問題?

現實和期望之間差距。

什麼是戰略?

現實到期望的路徑。

問題到戰略,從我要滅党項到我要如何滅党項?

章越手持笏板,肅立階下道:“陛下,太后,諸公。今日所議滅夏之策,當先明三事:其一,大義何在?其二,利害幾何?其三,心志可堅?“

“党項竊據靈夏百年,此乃漢唐故土。先帝臨終仍念念不忘收復之事,此乃天理昭昭。師出有名,方能上合天意,下順民心。“

“陝西五路駐軍佔天下兵甲五分之二,歲耗錢糧無數。若滅党項,既可省千萬邊費,更能全力應對契丹。此為利害。”

章越言此,平章軍國重事馮京道:“然遼國虎視眈眈,恐重蹈永樂城之覆轍”

章越道:“正因如此,更要堅定心志!當年荊公'調一天下,兼制狄夷'之策,就統籌國家進行全面變法,到先帝重開天章閣,臣向先帝所獻之略,便是積小勝為大勝,正是要循序漸進。”

制定了戰略方向後,就要分解戰略。

確定了一個大戰略的目標(滅党項),將戰略問題分解到戰役層面,再從戰役層面分解到戰術細節,制定一個個小目標。

具體說來就是設立大戰略,在細分戰役,具體為戰術。

章越袖袍一揮指向武英殿上三人高的熙河平邊圖,以笏板凌空虛劃指點。

“滅西夏大業當分三步,先取熙河路,以收服蘭州,涼州為功,控河西走廊。”

“次涇原路戰役層面,收取靈州,直搗其心腹。”

“後鄜延路戰役,收取定難五州,絕其根本。先後次序不可更易!”

垂簾後的太后,天子和群臣們一起仰頭看著這幅熙河路開邊圖。

章越徐徐道:“今熙河路已控涼州,涇原路兵鋒抵靈州城下,鄜延路只差定難五州!此三路如三矢搭弦。之前党項精兵喪於平夏城,本是圖滅的天賜良機!”

“可惜的是遼國介入,永樂城之戰我軍敗北,使得元豐收取党項的之略功敗垂成。”

“唯願陛下堅定心志。元豐之敗,正在操之過切。當以戰促變,借征伐之機深入變法,革除積弊。正如當年荊公以變法圖強為鞭撻四夷之本,今日當以征討四夷為變法之助。”

如果說熙寧時,王安石大戰略是變法富國強兵,最後以鞭撻四夷收功。而章越則透過鞭撻四夷,反而過推進深入變法。

就好比你眼光,見識,手段都提升上去了,事情就水到渠成地辦成了。

你可以先變成厲害的人,最後完成了這件事。你可以透過完成這件事,變成了一個很厲害的人。

哲學上有演繹法和歸納法。

演繹法就是理論指導實踐,歸納法則是從實踐到理論。

平章軍國重事文彥博道:“這就魏公常言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用兵與變法,就是一體兩面。”

“可是國用不可不熟計。昔章公言熙寧十年當可以通西域之利自給自足,但至今熙河路用度每年費朝廷三百萬貫,又建三鎮輔軍,每年耗錢數百萬貫,熙寧元豐變法朝廷之積蓄耗此。”

章越肅然道:“陛下,用兵可錘鍊國器,變法可夯實根基。二者相輔相成,方能成就大業。“

“至於熙河路耗錢三百萬貫,是因新取了涼州蘭州之故,不得不屯兵設鎮。若不取涼蘭二州,今憑通西域,棉布之利早已自給自足,甚至微有盈餘。”

下首呂公著心道,依章越如此說來,元祐之政實為元豐之政的延續。

或者是將元豐未竟之業,用更穩妥的法子做完。

章越所言後,殿中寂然片刻,忽聞向太后擊案。

簾影微動後,向太后道:“老身對這些軍國大事,原是不甚明白。既是諸位相公皆無異議.”

“章卿之策,老身…準了!”

向太后一般不怎麼拿意見,有一次遇到奏疏上的陳詞,笑著對宰執們道:“我哪識得那麼多字,眾相公們定奪便是。”

對向太后如此舉動,章越等宰相自是大頌太后賢明。

……

之前是在米脂寨反擊党項兵馬,而到了今日方在御前重新確立了對党項用兵的大政方針。

章越踏著丹墀而下,與文彥博,馮京細聊。

文彥博,馮京五日一朝,見面的機會不多。

其實到了文彥博這個歲數,再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肯定是精力不濟。但顧問則個,則是沒有問題,還繼續保持了文家對中樞的影響力。

文彥博拄著鳩杖,雖已八旬高齡,目光卻仍是有神:“侍中,東西二鎮輔軍之事,審得如何了?“

章越道:“如今是蔡元長來審此事,自首和逮捕十二個謀劃此事的虞侯以上將官,六成是太學生。”

他頓了頓道:“甚是棘手啊!”

馮京問道:“侍中,這等禍亂之事,何不交御史臺,刑部?”

章越差點失笑,要交給劉摯、王巖叟、梁燾他們來審,他們能給你審出個花來。

章越道:“御史臺的言臣,若非他們激烈處事,如何能激起兵諫之事,本相早有整頓之意。”

朝廷重大政策方向的調整後,人事肯定也要跟著調整。

文彥博鳩杖輕叩青磚問道:“蔡持正,章子厚二人如何處置?”

章越看了馮京一眼,蔡確與他可是兒女親家。

“文公明鑑。“章越望向遠處宮燈,“若要平息朝堂紛爭,須得一碗水端平。“

文彥博捋須頷首:“老朽聽聞,太皇太后的意思是此二人皆要謫往嶺南。“

章越忽然道:“文公此番入京,洛陽百姓扶老攜幼相送,可見德望之隆。“

文彥博搖頭笑道:“老朽這把年紀,本不該再過問朝政。只是.“他望向章越,目光深邃,“有些事,總要有人來說。“

章越笑道:“方才聽兩位相公言語兵諫之事,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昔有君王、高僧、富賈同處一室,階下立一持刀百姓。三人皆命其殺另二人——二位且猜,這百姓會聽誰之命?”

文彥博,馮京聽了略有所思。文彥博鳩杖頓地:“侍中此問.“

章越道:“有人道必是君王,但在禮崩樂壞之時,王命不如芻狗。”

“百姓到底殺誰?與君王,高僧和富商三人身份無關,而是取決於百姓自己。”

“取決於百姓是否貪婪錢財?是否虔信?是否忠君?權力不在於上位者的身份,而在於民心所向……”

“兵諫之事為何會起?”

“將罪責都歸之於挑起兵亂的虞侯或是蔡持正,章子厚,都是錯的,朝廷驟然廢除變法,才是根本。”

文彥博,馮京都知章越在強辯,在狡辯,但是這時候誰有什麼辦法呢?

馮京也不願對蔡確趕盡殺絕,但這件事他必須表現出一究到底的態度,這樣才能擺脫嫌疑。

但章越不同,他要彌合黨爭,所以政治鬥爭不可激烈化,至少表面上要顯得風平浪靜。

文彥博則與宮裡關係密切,背後說不定有太皇太后的授意。

馮京忽然道:“侍中方才說整頓御史臺,不知可有合適人選?”

章越微微一笑道:“劉摯、王巖叟、劉安世、梁燾於兵諫之事,難辭其咎必須罷去御史之職。”

“空缺出四個職位,我有兩個人選!分別是前參政知事薛公之子薛紹彭,還有一人則是前相公畢文簡之曾孫畢仲遊,其餘正要請教二位。”

薛紹彭是薛向之子,畢仲遊之畢家與吳家交好,他兄長畢仲衍為章越推舉出任中書禮房檢正時,章越失勢後,因不肯依附王珪而被罷去。

畢仲衍現在已經病逝,不過章越沒忘了人家的恩情,就提攜了他的兄弟畢仲遊。

章越回朝後,便回報故人之子以及支援過自己的人。

文彥博,馮京都是人精,當然明白章越具體安排。

二人也自有計較。

章越對文彥博,馮京道:“至於對蔡持正,章子厚的處置,還是等開封府調查清楚了再說。”

文彥博一臉凝重道:“對蔡持正餘黨也必須肅清。”

……

安州。

蔡確本已貶謫陳州,未料兵諫事發,朝議洶洶皆指其暗通款曲。遂再謫安州,位秩更降。

蔡確抵至安州,情緒低落,治理一州之事,只是安州這樣的小州,自是與他在宰相之位時,執掌天下無可相提並論。

所以蔡確將大多事都交給佐貳官員們處理,自己很少管事。

安州地僻民貧,州衙蕭索,唯知州廨舍稍具規模。然自蔡確入居,廨舍周遭頓生異象:一隊汴梁禁軍悄然駐防,門前商號更有人影頻仍。

蔡確猜疑是此必皇城司邏卒。

事實上蔡確的猜疑沒有錯,從汴京調來禁軍就是蘇頌奉章越之命來監視蔡確,而商行中出入的人,則是皇城司的,他們直接受命於李憲,每日都要將蔡確言行訊息稟至宮中。

畢竟前任宰相,餘黨尚鬧出兵諫之事,誰敢說兵諫之事與蔡確之間有沒有聯絡?

不過蔡確卻沒有在意這些,他將子弟都安置回老家陳州,歌姬妾室也都送人或給錢遣散。蔡確身邊只有一名名叫琵琶的愛妾。琵琶飼養了一隻鸚鵡,這個鸚鵡能學人語。

在府邸中蔡確呼喚琵琶時,只要敲一下小鐘,琵琶便應聲而至。而每聞廨舍銅磬輕叩,鸚鵡也會呼喚琵琶的名字,甚是有趣。

這成了蔡確謫居里的一件樂事。

雖說受到猜疑,但蔡確有了佳人陪伴,還是得到了慰藉。

而且蔡確也深知以章越的性格,上臺後必會調和新黨舊黨之爭,彌補黨爭的裂痕,所以絕不會向自己下殺手,甚至還會反過來保著自己。

所以儘管有汴京蔡確餘黨兵諫之事傳來,但蔡確還是不太擔心。

一來此事確實與己無關,二來章越會保著自己。

謫居日久,蔡確漸生遊興。安州雖陋,山水猶存。每晨起,但見禁軍甲士肅立廊下,商販眼線逡巡街角,而蔡確則是出避整冠而遊。

漢水之畔,車蓋亭臨江而立。

蔡確一襲青衫,負手立於亭中,遠眺江水滔滔,眼底映著粼粼波光。

“老爺,風大,當心著涼。”琵琶遞上一件薄氅。

蔡確未接,只是淡淡道:“無妨。”

他緩步繞亭而行,指尖撫過斑駁的石欄,似在追憶往昔。當年他高居廟堂,執掌朝政,如今卻貶謫至此,形同放逐。

蔡確聞言徐徐道:“司馬十二雷厲風行,可惜……他廢得了新法,卻廢不了人心。”

他轉身望向亭外,江風拂面,吹散鬢邊幾縷灰髮。

“老爺,可要作詩?”琵琶遞上筆墨。

蔡確接過,略一沉吟,提筆蘸墨,在亭柱上揮毫而就: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

寫罷,蔡確望向北方,似穿透千里,直抵汴京:“這天下,終究不是他司馬十二說了算。”

“章三若能續先帝遺志,我死也瞑目。”

江風驟起,捲起亭中落葉,蔡確衣袍獵獵,如孤松傲立。

正言語之際,親隨抵此道:“相公,朝中有書信來。”

蔡確看過後,不由作色。

琵琶問道:“老爺怎麼了?”

蔡確神色有些蒼白道:“參與兵諫十二人五被誅,其餘七人流三千里!”

蔡確怒道:“這些人何罪?”

“都是鐵錚錚的漢子,若抗遼也是罪過,那麼天下何人不罪!”

蔡確說到這裡,最後徐徐對琵琶道:“兵亂終是罪過。”

琵琶跟隨蔡確多年道:“老爺,你不如給侍中寫信,讓他替你求情。什麼官也不做,咱們回泉州老家便是。”

蔡確道:“你說的是追毀出身以來文字,允我歸老泉州老家。不錯,老家還有幾畝薄田,養活你我不在話下。也算是逍遙快活。”

“但既是貶謫,朝廷就不會叫你那麼好活,這就叫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我這些年得罪了多少人,朝中都在等著看我笑話。”

車蓋亭的江風吹拂下,蔡確望向汴京方向,恍惚間似見章越紫袍玉帶,立於宣德門下,百官俯首。而漢水滔滔,終將東流入海。

他自言自語地道:“但只要章三滅了党項。”

“青史自會還我蔡確一個公道。”

蔡確回府後,有時同路官員過路經過安州,一路轉運使抵達時,他也沒有接待,只是對佐僚道:“昔章侍中也稱我一聲師兄,附於翼後。今日我歲數大了,要與這些後進卑躬屈膝,恕我辦不到。”

後蔡確聽聞向七被抄家罰沒後被髮配嶺南,路過一橋時投水而死,黃顏何正臣等黨羽先後被貶時,難過地落下淚來。

知漢陽的知州吳處厚要調靜江卒至漢陽,但蔡確不允,吳處厚大怒書蔡確大罵:“爾當年從我學詩賦,之後在廟堂時數次構陷於我,今淪落至作郡守了,竟還如此奸邪?”

蔡確看書後大笑。

……

章越翻開桌上書札。

蔡確說得每一句都有人報至章越耳邊,章越聽說蔡確‘附於翼後’這四個字,不免心底不悅。他今日今時的地位,怎喜歡聽別人說起自己當年卑微時的事。

但蔡確說青史會還他一個公道時,也不免長嘆。

已退居的高太后以及文彥博都主張追究蔡確,章惇在兵諫中的罪責。

劉摯,梁燾,王巖叟盡數被罷去,至於劉安世章越決定先留他數日。

至於接任御史是馮京和文彥博舉薦上來的是範祖禹,吳安詩。

吳安詩是文彥博舉薦的,沒料到這位大舅子,在自己碰壁後,居然走通了文彥博的路子。

正當章越細思之際,有人稟告劉安世求見。

雨夜沉沉,章府門前的兩盞大燈籠,映得階前積水泛著微光。

劉安世緊了緊身上的衣袍,他深吸一口氣,對門吏拱手道:“煩請通稟,監察御史劉安世求見侍中。”

門吏打量他一眼,低聲道:“劉御史稍候。”

片刻後,府中都管迎出,躬身引路:“侍中在書房相候,請隨我來。”

穿過三重院落,劉安世靴底碾過迴廊下的積水。他餘光瞥見兩側廡廊下肅立的親兵,甲冑映著雪光,森然如林。

還有幾十名幕僚在正廳左右處置公務,劉安世知道章越素來自置幕僚,喜歡在幕僚中選拔人才,似陳瓘,黃裳等如今的封疆大吏都是出自章越幕中。

這個時候府上仍是燈火通明,幕僚出入期間,操持公務。

都管繞過正廳,而是引至正廳後一僻院的房前輕叩門扉,內裡傳來一道沉穩的聲音:“進。”

劉安世整了整衣冠,推門而入。

書房內升著炭火,章越一身素色襴衫,正斜依在榻上對著燭火翻閱書籍,聞聲抬頭。燭光下,他眉宇間的銳氣比朝堂上更盛三分。

“器之冒雨而來,可是為司馬公帶話?”章越坐直身子,示意他入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