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台州府後,太淵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南下之路。
一路之上,山川連綿不絕,如巨龍蜿蜒;城鎮星羅棋佈,似明珠散落。
一路上,太淵的銀錢漸漸用盡,但他並未像江湖上那些所謂的大俠一般劫富濟貧,或是行偷盜搶掠之事。
以他的身手,若真有此想法,簡直易如反掌。
然而,太淵自有一番道德,對此行徑極為不屑。
在他看來,無論打著多麼冠冕堂皇的旗號,劫富濟貧終究不過是在為偷盜搶掠的行為披上一層虛偽的外衣。
要知道,他雖不擅長與人打鬥拼殺,但憑藉那身超凡入聖的輕功,做個神出鬼沒的樑上君子,可謂綽綽有餘。
只是太淵心中自有準則,不屑於以不義之財為生。
於是,他買了一些普通的筆墨紙硯和顏料,沿途賣畫為生。
太淵的畫作以肖像畫為主。
彼時,大明的繪畫風格雖分寫意與工筆兩種,但在人物形象的逼真還原上,與後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太淵的畫以肖像為主,雖非大師功底,但在後世諸多丹青大家的啟發下,他在物體形象、動態、量感、質感、明暗、空間、色彩、比例、構圖等方面頗有獨到之處。
他的畫風與當世畫家迥然不同,既有寫意的灑脫,又有工筆的細膩,尤其在人物求真上,遠勝於當世畫手。
因此,不過數月光景,太淵的畫作便在江浙西南的幾個州府小有名氣,甚至有人稱他為“畫仙”。
當然,也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他不過是譁眾取寵之輩。
然而,太淵對此並不在意,他的腳步早已離開了江浙腹地,繼續南下。
…………
當太淵踏入福州地界時,還是那一襲青色道袍。
只是腰間多了一柄別具一格的木劍。
這柄木劍一體龍骨,通身呈現出深邃的紫褐色,長度約三尺有餘。
劍身上的花紋古樸奇異,仔細端詳,上面刻著“歸真”二字。
其材質乃是鐵樺木,鐵樺木又被稱作賽黑樺,堪稱世界上最為堅硬的樹木,其硬度比鋼鐵還要硬上三倍左右。
正因如此,砍伐鐵樺木極為困難,用斧頭劈砍時,甚至會迸射出耀眼的火星。
太淵是在江浙西部的一座高山上偶然發現了這株鐵樺木。
精心挑選後,只擷取了一株百年樹齡左右的側枝,花費大量心血,製作了這柄木劍。
至於劍身上所刻的“歸真”二字,正是太淵內心堅定不移求道之心的生動寫照。
有道之人秉持真樸,如此,永恆的德性才能得以充足,最終迴歸到自然本初那素樸純真的狀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