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三合指心、意、氣三者相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加上之前的“外三合”,方可達到“六合”之境。
如果真的到了那等境地,世間所有拳、肘、掌、指、腿、膝、腳的功夫,林平之可俯仰皆拾,因為無論多難的技巧,多怪的招式,他都能輕易地模仿,並快速感受其中的用勁技巧。
我看你一眼,你幾十年的功夫我就學會了。
…………
其實合是人的本能,與生俱來,並非什麼新奇的東西。
例如:人走路時,向前邁左腳時便自然向後甩左手;兩臂前推時,兩腳自然後蹬;兩臂後拉時;則身體後仰,雙腳前蹬;臀向後墜時則上體向前俯;
舉手時肺部自然吸氣,落手時肺部自然呼氣,蓄勁時吸氣,發勁時呼氣……
總之,人在運動時,根據先天本能,總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穩的狀態,作出最適合於當時運動情況的姿勢。
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內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後相合……
決不只是“六合”而已!
只是林平之初涉“內三合”的修行,動作生疏,精神緊張,彆彆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吐氣成箭”,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至於為什麼要強壯內臟?
當然是為了有更健康的體魄!
為什麼現在江湖武林上,內功修煉者看不起學外功的,不是沒有原因;甚至那些外功修煉者,自己也想擁有一門內功秘籍。
大多數學習外功的,其實是在鍛鍊肌肉,讓肌肉過分發達,過分地運動之後使筋骨痠痛而僵硬,其實是氣血瘀滯了,讓經脈閉塞了。
哪怕是配上藥浴,但時間一久,身體肯定會有暗傷淤積。
就像太淵認知中的後世的那些個運動員。
運動員運動量大,按說應該很健康長壽才對,但實際上,很多運動員都短壽,而且比同年齡段的人顯得蒼老,原因就是他們運動的是肌肉,而且運動太過了。
華夏傳統的鍛鍊方式是鍛鍊精氣神,叫“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
我們看華夏的古老武術,五禽戲、八卦掌、太極拳、八段錦……這些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和呼吸相配合,透過鍛鍊讓呼吸變得深長。
呼吸深長,膈肌上下運動起來,對內臟有一個和緩地按摩,讓內臟開始活躍起來,所謂的氣沉丹田就是這個意思。
不是說丹田有一口氣沉著,而是說讓氣進去,推動臟腑氣血執行,讓臟腑在裡面進行按摩,這樣,自己會感覺丹田這裡很充實。
我們說“內壯”,第一點就是內臟的強壯,透過各種方法讓內臟運動起來,讓內臟變得強壯,不再那麼柔弱,任憑疾病的“欺負”。
當然這個強壯不是說把臟腑鍛鍊得像石頭一樣,堅不可摧。
恰恰相反,我們的鍛鍊是往柔軟的方向練的——越硬的東西越沒有生命力,人體只要一硬,健康就差了,老人的身體都是硬的,而嬰兒的身體是柔軟的。
內壯一個外在的表現就是身體是柔軟的,筋骨是柔和的。
身體柔軟,氣血就能流通,就能放鬆。要是強硬地使拙力的話,肢體會不放鬆,氣血就執行不過去。氣血執行不暢了,身體就會出現病痛。
所以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內壯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內心的強大,心神的強大。
中醫說心藏神。只有堅強的內心才能對抗這紛繁的紅塵。內心怎麼樣才能堅強呢?就是心神安靜,隨便一件事不會擾亂自己的心神,心裡的事情雜亂繁多、情緒不得安寧的人,身體很難健康。
這根本的原因也在於氣,中醫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人在情緒波動的時候,氣是不穩定的,忽上忽下。
所以華夏人喜歡把氣和神放在一起說,氣定則神閒,神清則氣爽,這樣的人心態好,能穩住,遇到事情不急不慌,自在從容。
內壯是指這兩方面:一是內臟的強壯;一是心神的強大。
這兩個互為因果關係,內臟強壯了,氣沉丹田,氣血執行通暢,則丹田充實。
這樣全身的氣都往回收,人就不會心浮氣躁,心態就好。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心神安靜,心態好,身體也會變好。
正所謂“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
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