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就是這裡嗎?”林平之站在竹筏上,抬頭望著前方,眼中帶著幾分好奇與期待。
太淵負手而立,目光悠遠,微微點頭:“不錯,我們已經到了。”
竹筏緩緩漂在九曲溪上,溪水清澈見底,兩岸綠樹參天,碧草茵茵,彷彿一片世外桃源。遠處,青石磊砌的山坡上,隱約可見一座古樸的廟觀,掩映在蒼翠的林木之間。廟觀上方,一塊斑駁的石匾上刻著三個蒼勁的大字——“止止庵”。
太淵凝目望去,止止庵清淨古雅,背倚大王峰水光石,側臨鐵嶂峰,傍水一方。
當下讚道:“這裡真是一個清修的好去處,走。”
他說完,也不見如何動作,只是輕輕一揮衣袖,竹筏頓時如離弦之箭,順著溪流疾馳而去,林平之只覺耳邊風聲呼嘯,眼前的景色飛速後退。
不多時,竹筏靠岸。
太淵輕輕一躍,踏上陸地,衣袂飄飄,林平之緊隨其後,腳步輕快,可見功夫越深。
兩人沿著青石小徑緩步前行,四周靜謐無聲,唯有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和溪水流淌的潺潺聲。
林平之深吸一口氣,只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
“師父,這止止庵為何取名‘止止’?莫非有什麼深意?”林平之忍不住問道。
太淵目光深邃,緩緩說道:“‘止止’二字,取自《莊子》‘止於至善’之意。此處遠離塵囂,正是讓人放下雜念、迴歸本心的絕佳之地。修行之人,若能在此靜心修持,必能有所悟。”
《易傳彖傳》告訴我們:“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莊子》也說道:“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法華經》說:止止妙難思。
白玉蟾則認為:“青山白雲無非止止也;落花流水,亦止止也;啼鳥哀猿荒苔斷蘚,蓋是止止。”
“止止,非止之止。止實謂止之止而已矣。”
“止止”首先是抑制非分念頭,使紛繁複雜的心思歸返,由雜而還純,達於“至一”。
白玉蟾主張:止於物境,以物洗心;心物俱忘,道由真顯;景隨主化,因景寓玄。
忘卻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耳目,擺脫形體和智慧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叫坐忘。
忘的狀態,是一種用身心求正道的實有的生命狀態,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心不動故,形都泯故。以實現心靈之清淨;以超越自我、迴歸生命為寄託,來實踐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
止止風景無限。
背倚大王峰,面對虎嘯巖。左側天柱,右側鐵板。
臨溪一望,一棵合抱的古松正在送迎客人。
步入幽溪,且聽鳥鳴水喧花落,拾級而上,賞梅觀竹撫石。
散步開去,有百年不踐之苔可踏,有世上難覓之花堪折。
到得高處回首,端的是個背有靠,前有抱,左右可託,腳下溪水環繞所在。
更有旗山獵獵這邊來,鼓峰陣陣那邊去。
再往前行只能攀登而上,有一巨大石穴,可以崖居。
太淵閉目,讓自己的思緒在山谷間自由飄蕩。
想千年之往事,究人生之短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