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浮雲過眼無數,聽山風響起又靜。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名山吸引羽士,相中這塊風水寶穴作為修煉處的,叫得上姓名的有皇太姥,張湛,女真人魚道超、魚道遠,晉人婁師中、唐人薛邴,北宋的李陶真、李鐵笛、李磨鏡等。
山以人顯,在上述諸人中,真正使武夷山被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十六洞天和止止庵得以蜚聲海內外的卻僅有白玉蟾一人。
他在所撰的《止止庵記》裡暢敘其中之樂趣:“雲寒玉洞,煙鎖瓊林。紫檜封丹,清泉浣玉。鐵笛一聲,群仙交集。螺杯三飲,步虛冷冷。
青草青,百鳥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對景,無詩自吟心。神仙渺茫在何許?蓋武夷千崖萬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可謂是幽谷勝境!
太淵站在止止庵門前,目光深邃,心中思緒萬千。作為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曾經的道場,這裡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與傳說。
他此行的目的,正是為了探尋這座古老庵堂中是否還留存著真正的道者。
路過一塊奇石時,太淵停下腳步,仔細端詳。
岩石上摩崖石刻琳琅滿目,內容豐富多彩,有詩詞、有箴言,甚至還有一些玄妙的符籙圖案。
山嵐輝映水光,使得這些石刻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彷彿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著深奧的道韻。
林平之跟在太淵身後,忍不住低聲問道:“師父,這些石刻是玉蟾祖師留下的嗎?”
太淵微微點頭,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或許是,或許不是。歲月流轉,許多痕跡早已模糊不清。但這些石刻中蘊含的道意,卻是真實不虛的。”
兩人繼續前行,終於來到止止庵的正門前。
庵門古樸,門旁懸掛著一副對聯,字跡蒼勁有力,透著一股莊嚴肅穆之感。
太淵抬頭望去,只見對聯上寫著:
培成仁德德有鄰,此地欣鄰白水;
風尚興賢賢可學,其人願學紫陽。
太淵看到這對聯,會心一笑。
林平之見狀,好奇地問道:“師父,這對聯有何深意?”
太淵解釋道:“‘玉蟾先生對朱子極為推崇,曾塑其遺像,並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在《誨瓊玉蟾先生文集》中寫道:‘皇極墜地,公歸於天,武夷松竹,落日嗚蟬。’可見他對朱子的敬仰之情。”
林平之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原來如此。那師父覺得,這對聯中的‘紫陽’指的是誰?”
太淵搖了搖頭,笑道:“這便不得而知了。或許是朱子,或許是紫陽山人,又或許兩者皆有。道門之中,許多事本就難以言明。”
說完,太淵合上雙眼,放空心神,任由自己的感知在虛空中蔓延。他在以心神之力捕捉這座庵堂中的氣息,探尋是否還有真正的道者在此隱居。
良久,太淵睜開雙目,眼中浮現出一縷失望之色。
林平之清楚地看到師父的神情變化,忍不住問道:“師父,可有什麼發現?”
太淵輕嘆一聲,低聲道:“觀宇內的確有些道氣兒,但氣息最強的也不過在築基階段走了一半左右,而且生氣薄弱,氣息晦澀,如風燭殘年之象。看來,這裡已無真正的道者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隱修的境界在太淵之上,讓其察覺不到。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既然來了,便該按規矩行事。”太淵收拾了下情緒,吩咐道,“平之,拜門。”
林平之應聲上前,恭敬地站在庵門前,朗聲道:“紫陽一脈弟子林平之,隨師太淵真人前來拜山,懇請庵中道友開門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