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諸天的道士

第32章 禪化的內丹法

這一承諾,既是兩派間的約定,也是對道統傳承的期盼。

因為,如今的修道者越來越少,真正能修至內景之境的真修行更是聞所未聞。兩人都憂心忡忡,生怕再過幾十年,道統便會徹底斷絕。

卻不曾想太淵的存在,給這慘淡的道途上點亮了一盞希望的燈。

……

這一次不是在密室,而是在一間清雅的閣樓內。

太淵細細品味著先賢真言。

【夫道也,性與命而已。性,無生也;命,有生也。無者,萬物之始也;有者,萬物之母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窮之謂易。易即道也。道生一,一者混沌也。一生二,陽奇陰耦,即已二生三矣。

純乾,性也。兩乾而成坤,命也。猶神與形也。乾之中陽入坤,而成坎;坤之中陰入乾,而成離。離乃心之象也,所謂南方之強歟;坎乃腎之象也,所謂北方之強歟。

夫心者,象日也;腎者,象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變萬化而未嘗滅焉。然則腎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動。蓋剛健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乎?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樂愛惡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矣。

性與命,猶日月也。日月,即水火也。火者,離象也,懲忿則心火下降。水者,坎象也,窒慾則腎水上升。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於四肢。於是默而識之。

閒邪存誠,終日如愚,專炁致柔,故能以坎中天理之陽,點破離中人慾之陰。是謂之克己復禮,復還純陽之天。

籲,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曰靜。靜曰覆命。窮理盡性,而至於命。則性命之道畢矣。斯可與造物遊,而柄其終始……】

並不長的《無極圖說》給了太淵極大的啟發。

他緩緩閉眼,眼前頓時黑了下來,但瞬間又是白茫茫一片,那是太淵再用心神感知。

腦海中不斷閃過道義真言,宛如一個個解讀天地奧秘的神紋,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又形成新的火花,那是智慧的花火。

紫清真人白玉蟾主張“道融於心,心融於道也;心外無別道,道外無別物也。”

反對透過登山涉水、棄子拋妻、斷葷戒酒來學道。

他認為“辟穀清齋,都是胡為,位道遠矣。”

白玉蟾所謂“道融於心”指的就是“道”與“心”化為一體,他闡述道心相融,實際上是要強調發揮心能、從性地上下功夫的重要意義。

太淵覺得此法稍近禪——為禪化的內丹法。

禪宗號曰‘安身立命處’,道家號曰‘金丹’,其實一也。

把禪宗的“安身立命”與道家的“金丹”看作“一”,這體現了交融“道”“禪”的思路。

白玉蟾的論述與六祖慧能所言“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的思維方式頗為相似。

白玉蟾強調“道”的至高無上地位,認為“道”是不受任何事物的鉗制、不為任何事物所化的永恆本體:“此道之在天下,不容以物物,不容以化化。”

道融於心,心融於道也。心外無別道,道外無別物也。這種理論與禪宗南宗“心即理”的理論驚人地相似。

按照太淵自己的理解,為:心是道,心是理,則是心外無理,理外無心。

但白玉蟾關於心道關係的論述更為深刻具體:“道此道以脈此心,心此心而髓此道。吾亦不知孰為道,孰為心也。

但見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物非物,似象非象,以耳聽之則眼聞,以眼視之則耳見。吾恐此而名之曰陰陽之髓,混沌之精,虛空之根,太極之蒂也。”

在這裡,修煉者的“心”與本體的“道”融為一體,難分彼此,而在常態下耳目等感官的分工作用亦在這恍惚杳冥中消融,但有那“似物非物,似象非象”的體驗。

道”和“心”至大至廣,難以言語描述。

“道之大,不可得而形容,若形容,此道則空寂虛無、妙湛淵默也。心之廣,不可得而比喻,若比喻,此心則清靜靈明、沖和溫粹也。”

透過心性修煉,修煉主體獲得高度的心理調控能力,從而達到“清靜靈明、沖和溫粹”的狀態,方能與大道為一,體悟那“空寂虛無、妙湛淵默”的大道。

太淵這邊已經深深沉醉在感悟之中。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