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諸天的道士

第21章 釋家明心,儒家存心,道家煉心

太淵說道:“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道法自然,樂天知命。”

王守仁說道:“伯安懂了。道長說的是大處,方法呢?”

太淵接著說:“道家講究一個‘靜’字而已。老子清淨中,莊生逍遙。惟清淨而後能逍遙。而儒家不同。”

王守仁好奇道:“道長還懂儒家的學問?”

在他印象中,道士多鑽研道家經典,對儒家學說感興趣的並不多。

這時候朱洵說道:“伯安,太淵道長可是全真道道統,全真可是奉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

王守仁恍然。

太淵說道:“儒家以心性修養為核心,其全部精髓皆源於心性。下手處在此,歸宿處也在此。”

“釋家以明心見性為工夫,道家以煉心煉性為工夫,儒家以存心養性為工夫。”

“《大學》強調正心誠意,《中庸》倡導率性儘性,孟子除了存心養性,還提出盡心。相較而言,‘存心養性’四字更為淺顯易懂,也更容易入手。”

“存心,即存養本心;養性,即涵養本性,也就是養護天心天性。存心養性,不但為盡心儘性之本,且亦為煉心煉性與明心見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

“道家之煉心煉性,固須從存養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見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養之何以得見?”

“心性本為一體,分而論之,不過是為了方便說教。舉心即性見,舉性即心存。即心即性,即性即心。”

“夫修聖人之道,貴關鍵在於先確立根本,根本確立,道自然而生。這根本是什麼?就是心。心為人的主宰,也是宇宙天地萬物的主宰。”

太淵一番關於心性的言論落下,眾人皆陷入思索,止宿寮內一時靜謐,唯有窗外微風拂過樹梢的沙沙聲。

“道長所言,令伯安深感新奇。”王守仁開口,聲音帶著幾分疑惑,“依道長之意,心性修養在於自我存養,由內而外。可朱子之‘性即理’,強調天理賦予人性,萬事萬物皆有理,須格物致知以窮理盡性,這兩者間,伯安一時間難以理清。”

他邊說邊站起身,在室內踱步,神色認真。

“譬如日常瑣事,依朱子之法,需從一事一物中探究天理,從而明心見性;但道長又說心為根本,存養心性便可得道,那在具體行事中,究竟該如何權衡?”

太淵目光平和地看著王守仁,不疾不徐道:“王公子,此二者並非相悖。格物致知,是從外在事象入手,藉由對事物的認知來體悟天理,進而涵養心性;而存心養性,則是從內在本心出發,守住內心的純淨與安寧,以心去映照萬物。兩者不過是殊途同歸,皆為探尋真理、修養身心之法。”

王守仁道:“道長所言,似乎與當世主流儒學有所不同?”

太淵目光深邃,意味深長地看著王守仁,緩緩開口:“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以朱子的胸懷,若能看到後輩學子走出不同道路,定會欣慰。”

王守仁不自覺地點點頭,等反應過來,不禁啞然失笑。

他輕輕搖了搖頭,心中暗自感慨,本是向道長請教養生之道,怎麼說著說著就偏題了呢。

但隨即,太淵道長的“走出不同道路”這句話,卻如同一顆石子,“撲通”一聲投入心湖,在他心底泛起層層漣漪。

他心底種下了一顆朦朧的種子。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