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了,沒有什麼懸念。
畢竟如今的大唐,比起原來的歷史時空的上的大唐,強了何止一個檔次。
區區高句麗,攔不住大唐的天兵,也是在情理之中。
但戰場上的戰爭結束了,戰後重建,扶民,將高句麗全境真正納入大唐的統治範圍,乃至於封賞有功之臣,才是真正繁雜,真正費思量的事情。
高句麗,畢竟已經立國數百年。
高氏王族對高句麗子民的統治,也早已深入高麗百姓的骨髓。
要他們一時間接受自己從高句麗人到唐人的轉變,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因此,李世民並未急著班師回朝。
而是率領大軍入駐平壤,打通了自營州抵達平壤之間的糧道,預備以平壤為中心,對高句麗國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入住平壤城後,李世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高句麗國號,廢除了高句麗的文字,全面推行漢語。
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民族的歷史,斷掉一個民族的傳承,首先要做的,就是毀掉那個民族的文字,這話其實一點不假。
高句麗,雖然漢化的程度很高,國中勳貴官員也以說漢語為榮。
但高氏王族為了加深自己在高句麗國中的統治,卻是徹底斷絕了高句麗百姓與大唐的來往。
既不允許國中百姓接觸與漢人有關的東西,也不允許國中百姓學習先進的漢文化。
因此,如今的高句麗國中,大多數人會的,還是一種類似於蝌蚪的文字。
高句麗國中把這種文字稱之為朝鮮語,據說是起源於箕子朝鮮時期。
而廢除了高句麗的文字,全面推行漢語之後,李世民便迫不及待地著手以遼東城為核心設立安東都護府。
安東都護府,顧名思義,便是取安定遼東之意。
而安東都護府的職責,除了管轄原高句麗轄境之中的一切軍政要務之外,還負責統籌整合遼東的少數民族勢力。
如奚,契丹,靺鞨,室韋,新羅,百濟,倭國等身為大唐附屬的小國,也全都包含在內。
其職能與在西域設立的安西都護府,在漠北草原設立的安北都護府完全相同。
此外,李世民還制定了一系列諸如高句麗百姓內遷,允許高句麗人與唐人聯姻通婚,由中央財政撥款,於高句麗境內建造蒙學之類的政策。
而李世民之所以做出這些決定,究其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徹底將高句麗變成歷史的塵埃。
從今往後,世上只有大唐安東都護府,再無高句麗。
此外,李世民還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
那便是準備動用十餘萬高句麗降俘掘遼澤之水,以洩平原,打算改澤為田,將遼東與華北徹底連成一片。
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大工程,很難。
因為遼澤東西寬三百餘里,南北長兩千多里,蓄水量更是遠超大唐國境之內任何一個湖泊。
想要將這麼一個大澤之水,完全洩入大海之中,只怕沒個幾十上百年,是無法做到的。
但再難,這事兒也得做。
因為,這不單單讓中央朝廷為了更好的控制遼東,更是為了將遼東變成第二個蜀中,變成大唐的第二個糧倉。
只要遼澤之水洩完,遼東便會與營州連成一片,兩兩相加,大唐立即就會多出一個近三十萬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平原。
這個平原,將會超過大唐現有的所有糧食產區,它的面積,將會是關中平原的十倍,乃至於與中原相當。
這麼大面積的耕地,哪怕一年只能種一季糧食,種出來的糧食,也足夠讓大唐的糧食總量再增加兩成餘。
為大唐計,為民族計,為千百年後的子孫後代計,這件事情再難,也必須要去做。
最後,就是封賞有功之臣了,不過此事自有兵部核算,倒也不用李世民操心。
但儘管如此,等到李世民忙完這一切,時間也已經過去了半年有餘。
.......
貞觀十八年的仲春,遼東風雪化凍,一片春和景明,李世民,也終於決定班師回朝。
隨著李世民下達班師回朝的命令,也意味著這場從貞觀十五年便開始謀劃,由貞觀十七年正式發起的東征之戰,圓滿落幕。
大軍浩浩蕩蕩,旌旗遮天蔽日。
此戰,大唐出動了十五萬大軍,總共戰損一萬餘人。
直到此刻,大軍的數量,仍舊保持在十四萬左右。
大軍一路北歸,來到鴨綠水畔,軍中四萬水師回營,準備自海路而歸。
李世民繼續領著餘下十萬大軍北上,最終抵達遼東城下。
隨著安東都護府的見禮,遼東城從今往後,將徹底成為遼東城的中心城市,與營州遙相呼應。
李世民在遼東城下,留下了英國公李績與四萬大軍,作為安東都護府的第一任大都護和駐軍,旋即帶著剩下的六萬人,直奔營州。
一年光陰過去了,營州城高大的水泥城牆,依舊高聳。
當李世民率領六萬大軍抵達營州之時,李承乾前來接駕的儀仗也到了。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李承乾會跑來營州接駕,就像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不趁著主管大軍後勤之事時直接登基稱帝一樣。
反正,在柴令武看來,要是他處在李承乾的位置,指不定就要重演一番父辭子笑了。
甚至,連李世民都有些驚訝。
但驚訝過後,就是無盡的讚賞。
此戰,李世民之所以能帶著十幾萬大軍在高句麗國境之內橫衝直撞,不誇張的說,其中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功於李承乾。
鬼知道李承乾為了供應上十幾萬大軍的人吃馬嚼,並且時不時的還要組織人手前往遼東接收一些戰俘有多難。
好在,再難的事情,也都過去了。
接下來,就是海闊天空。
大軍於營州休整了半月,便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來時匆匆,回時悠閒。
此次南下,李世民並未選擇走晉州,而是直接從幽州轉道向南,準備巡視一下山東之地。
而到了山東,有兩個地方,肯定是要去的。
一處是位於泰州的泰山,另一處則是位於曲阜的孔府。
必須要去泰山的原因,就不必多說了,五嶽之首,勾連天地,為歷代帝王封天禪地必選之所。
至於孔府,也很簡單,那裡有至聖先師的牌位。
別管孔氏的後人有多不堪,但至聖先師的思想不容置疑。
而在這兩地之間,李世民決定先去泰山。
其實很久以前的時候,李世民便一直有一個去泰山封禪的夢想。
尤其是在他滅掉薛延陀與吐谷渾後,去泰山封禪的心思更是達到了頂峰。
因為,他自以為他的功已經足夠高,已經遠超歷代帝王。
但可惜的是,每一次他剛有這個念頭,魏徵就會跳出來阻攔。
並且用各種各樣的理由,說服他放棄這個想法。
而去年秋天,他還在高句麗境內攻城拔寨之時,魏徵那個碎嘴子的傢伙也終於病死了。
照理說,魏徵死了,便沒有人阻止他封禪了,他回到長安之後,也沒人會在他耳邊叨逼叨了。
但等他真到了泰山底下,他卻反倒是沒了封禪的心思。
因為他突然想起了魏徵當初和他打過的比喻。
那就是他上泰山封禪,縱然再怎麼節儉,至少需要靡費百萬貫錢。
別的不說,光是在泰山上修建行宮,搭建祭壇的錢,拿出來就足夠數十萬百姓吃上三年。
為了一場儀式,靡費數十萬百姓三年的口糧,有意思嗎?
其實挺沒意思的!
所以,到了泰山腳下之後,李世民也只是帶上三柱香,在幾名老將的護衛下爬上了泰山山頂,面朝東方拜了一拜,便下了山。
是的,就這麼簡單,他甚至連在泰山上游玩一番的心思都沒有。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
便是他發現,當去除掉泰山身上的那一層神話色彩之後,泰山的險峻與雄奇,甚至還不如關中的太華山。
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好遊玩的呢?
他想爬山,等回到長安之後,完全可以去太華山爬個夠,風景更好不說,還能讓柴小子再寫幾首詩詞,命人篆刻到太華山的懸崖絕壁之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