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風把魚頭放進蒸鍋,“要蒸十五分鐘,讓剁椒的辣味滲進魚肉裡,但又不能蒸太久,不然肉就老了。”
揭開鍋蓋時,一股濃烈的辣味撲面而來,孫諾被嗆得直咳嗽。“這菜看著就夠辣,”他扇著鼻子,“湖南人過年都吃這麼辣嗎?”蘇風笑著說:“這叫‘紅紅火火’,過年吃圖個吉利,其實辣裡帶鮮,越吃越想吃。”
他把魚頭端上桌,紅亮的剁椒鋪在雪白的魚肉上,像堆在雪地裡的紅瑪瑙。
毛氏紅燒肉在砂鍋裡燉得酥爛,王一寧用筷子夾起一塊,肥肉顫巍巍的卻不碎。“這菜是當年毛主席愛吃的,”他往鍋里加著冰糖,“做法講究‘濃油赤醬’,但又不能太甜,要突出肉的香。”
蘇風把肉切成四方塊,先用沸水焯去血沫,再用冰糖炒出糖色,加醬油和料酒燜煮,最後大火收汁。
肉燉得紅亮油潤,用筷子輕輕一戳就能穿透。唐可欣夾起一塊放進嘴裡,肥肉入口即化,一點不膩,瘦肉也燉得酥爛,帶著濃濃的醬香。“這比我在長沙吃的還好吃,”她舔了舔嘴唇,“一點不膩,越嚼越香。”
孫諾一進門就聞到股奇怪的味道,捂著鼻子問:“啥東西這麼臭?”蘇風笑著從缸裡撈出條魚:“這是臭鱖魚,聞著臭吃著香。”
他把魚洗淨,在魚身上劃幾刀,抹上鹽和花椒,放進缸裡密封發酵。“這是徽州山區的做法,”
他解釋道,“以前交通不便,魚運到山裡會變味,當地人就用鹽醃著,結果發現味道挺特別,就成了特色菜。”
他把臭鱖魚放進熱油裡煎,兩面煎得金黃,再加入蔥薑蒜和辣椒翻炒,最後加清水燜煮。
“燉的時候要加些筍乾,”蘇風往鍋里加著筍乾,“筍乾的鮮能中和魚的臭味,還能吸魚的油,一舉兩得。”
魚燉好後,臭味變成了一種獨特的鮮香,孫諾猶豫著嚐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哎,還真挺好吃,臭裡帶鮮,越吃越想吃!”
火腿燉甲魚在砂鍋裡燉得正香,王一寧正往裡面加香菇和冬筍:“這是徽菜裡的大菜,以前是招待貴客的,甲魚要用野生的,火腿得是金華的,燉上三個小時,湯才夠濃。”
蘇風掀開鍋蓋,湯已經變成了奶白色,甲魚的裙邊顫巍巍的,火腿的香味和甲魚的鮮混在一起,讓人垂涎欲滴。
唐可欣舀起一勺湯,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這湯太鮮了,比我喝過的任何湯都鮮!”蘇風笑著說:“這叫‘山珍海味’,甲魚是山珍,火腿是海味(其實火腿是陸產,這裡是泛指珍貴食材),混在一起燉,能不鮮嗎?”
除了八大菜系的十六道菜,蘇風還準備了五道家鄉味。第一道是媽媽教的蘿蔔丸子,胡一菲正把蘿蔔擦成細絲,雪白的蘿蔔絲在瓷盆裡堆成小山。“這蘿蔔得用本地的心裡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