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我錢伯鈞棄暗投明

第241章 【合章 4k】眾人拾柴火焰高

錢伯鈞則跳到磨盤上,摘下鋼盔擦了把汗:“鄉親們!咱們一起把城牆修得比原先還結實!會砌牆的站左邊,有力氣的站右邊,婦女同志幫忙燒水做飯!”

人群很快分流。

二十多個老瓦匠圍著王文仲看圖紙,不時用菸袋杆指指點點;

青壯年們已經開始清理碎磚;

幾個小腳老太太已經架起鐵鍋,往裡頭倒整袋的粗鹽。

“糯米漿真管用?”趙鐵錘小聲問。

正給大夥兒發煙的老瓦匠聽見了,咧開缺牙的嘴笑:“老祖宗的法子!俺爺爺那會兒修縣城,往灰漿裡摻糯米汁和雞蛋清,洋炮都轟不開!”

很快,城牆下就支起十幾口大鍋。

小夥子們掄錘砸碎青磚,姑娘們篩出細沙,孩子們穿梭著遞工具。

有個跛腳的老漢坐在條凳上編竹筐,篾條在他手裡像活過來似的上下翻飛。

“老哥這手藝絕了!”錢伯鈞蹲在旁邊看。

老漢憨厚一笑:“年輕時在濟南府做學徒,給張大帥的衙門修過飛簷。”

說著指了指城牆,“這豁口得打夯,光砌磚不頂事。”

正說著,村口突然傳來引擎聲。

三輛59軍的卡車滿載著木材駛來,封君少跳下車,軍靴踩在泥水裡濺起老高:“錢團長!我們工兵連伐了三百根杉木,夠不夠當支撐?”

“太及時了!”錢伯鈞迎上去握手,發現對方掌心全是血泡。

封君少滿不在乎地在褲腿上蹭了蹭:“弟兄們連夜砍的,龐長官那邊正在拆鬼子坦克的鐵板,說是能當鋼筋用。”

很快,城牆缺口處就架起腳手架。

老瓦匠們指揮年輕人往模板裡灌混凝土,婦女們排著隊傳遞盛滿砂漿的瓦盆。

小紅繩帶著孩子們穿梭其間,給大人們遞汗巾送涼茶。

“注意水平!”老瓦匠李三爺舉著水囊管吆喝。

他孫子在城頭拉著麻繩當鉛垂線,曬得黝黑的臉上全是汗道子。

錢伯鈞正和戰士們抬著根杉木當承重梁,突然聽見頭頂傳來驚呼。

抬頭看見個十五六歲的後生腳下一滑,從三米高的腳手架上栽下來。

他箭步衝上前,肩膀硬生生接住下墜的身影。

兩人一起摔進沙堆,錢伯鈞的軍裝被鋼筋劃開道口子。

“沒事吧?”他扶起嚇傻的少年。

那孩子突然“哇”地哭出聲:“俺...俺把灰漿桶打翻了...”

果然,地上汪著一灘珍貴的混凝土。

周圍人都沉默了。

“哭啥!”李三爺過來踹了孫子一腳,“去把瓦刀撿起來!老總們拼命的時候,你見誰掉過貓尿?”

少年抹著眼淚去幹活了。

錢伯鈞拍拍老瓦匠的肩膀:“孩子還小...”

“小?”李三爺指著遠處抬石頭的婦女們,“你看看那些丫頭,哪個不比他小?鬼子可不管你是大人小孩!”

正午的太陽毒辣起來。

錢伯鈞脫下溼透的軍裝,和戰士們一起往城牆上背條石。

有個精瘦的老漢非要跟著扛,扁擔壓得他青筋暴起也不肯歇。

“老伯,您歇會兒。”趙鐵錘去搶扁擔。老漢一扭身躲開:“別瞧俺五十多,年輕時走鏢,二百斤的鹽包一天能挑三十里!”

後來才知道,這老漢是村裡唯一的騾馬把式,兩個兒子都死在前線。

很快,第一批加固的城牆已經初具規模。

新砌的牆面上插著密密麻麻的杉木樁,遠遠望去像只刺蝟。

龐長官親自帶著警衛連來驗收,老將軍用槍托敲了敲牆面,滿意地點頭:“比原先還厚實!”

“報告長官,”錢伯鈞敬禮,“鄉親們提議在牆根埋陶缸,能聽鬼子挖地道的聲音。”

龐長官眼前一亮:“好主意!老子之前在淮河就用過這招。”

轉頭對參謀說,“去把繳獲的汽油桶都搬來,倒扣著埋下去!”

在眾人的通力配合下,城牆已經修復了大半。

炊煙從臨時灶臺升起,婦女們正在煮雜糧粥。

有個小腳老太太顫巍巍地端來盆鹹菜:“老總們嚐嚐,俺醃了半年的老醬菜。”

錢伯鈞夾了筷子,酸辣爽脆的口感讓他豎起大拇指。老太太笑得滿臉褶子:“等打完鬼子,俺把方子寫給部隊上的廚子!”

突然,城東傳來一陣喧譁。

原來是老邢帶著特戰隊回來了,還押著十幾個垂頭喪氣的偽軍。

最絕的是他們居然趕著三輛大車,上頭堆滿鬼子的鋼筋水泥。

“團座!端了鬼子一個補給站!”老邢抹著臉上的黑灰,“這幫二鬼子看見我們就跪了,說是被強徵的民夫。”

錢伯鈞檢查著戰利品,突然發現車底藏著幾捆日文報紙。

蘇婉清翻譯說這是日軍內部發行的《戰況速報》,上面赫然寫著“第五師團將於三日內攻克臨沂”。

“做他孃的春秋大夢!”趙鐵錘一腳踢飛報紙。

碎片隨風飄到正在夯土的鄉親們腳下,被無數雙草鞋碾進泥土。

夜幕降臨,工地亮起松明火把。

59軍運來十幾盞汽燈,把城牆照得如同白晝。錢伯鈞巡查到西門時,看見小紅繩蜷在草堆裡睡著了,懷裡還抱著個沒編完的柳條筐。

他輕輕脫下軍裝蓋在孩子身上,轉頭髮現她娘正在和婦女們熬製糯米漿。大鍋裡黏稠的漿液咕嘟冒泡,映著火光像融化的琥珀。

“老總,”婦人擦著汗說,“俺們商量好了,以後每天輪二十個媳婦來幫廚。”

錢伯鈞剛要道謝,遠處突然傳來歡呼。

原來是龐長官派人送來兩頭肥豬,此刻正掛在臨時搭的肉架上。

炊事班長老李樂得合不攏嘴,磨刀霍霍:“明天給大夥兒燉紅燒肉!”

錢伯鈞蹲在新砌的城垛後面抽菸。

月光下的臨沂城牆像條甦醒的巨龍,傷痕處生出更堅硬的鱗甲。

腳下傳來“咚咚”的悶響——是老鄉們在連夜夯實地基。

王文仲拿著花名冊過來:“團座,今天參加勞作的百姓有四百二十七人,年紀最大的六十八,最小的...”

-----------------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