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開海禁還能夠延續我大明國祚!”
這句話一出,朱標頓時神色一變,連忙叫道:“楊先生,住嘴,我大明江山萬年不朽,哪裡需要延續什麼國祚!”顯然他是怕楊帆這句話觸怒朱元璋,所以才連忙叫停。
“殿下,這句話你自己信嗎?”對此,楊帆翻了翻白眼,看向朱標道。
朱標頓時無言,而朱元璋在沉默了一會兒才說道:“昔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現在又在哪呢,哪裡有什麼萬年的江山,咱又不是聽不進去忠言,標兒你不必如此,楊帆你有話就直說吧!”
“陛下、殿下,你們是否思考過,歷朝歷代王朝滅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既然朱元璋都這麼說了,楊帆自然也不會客氣,直言問起了王朝更替。
兩人雖然不明白楊帆為何突然問這個問題,朱標仍想了想,回答道:“歷朝歷代滅亡最大的原因,在於官吏腐敗,一個貪官汙吏會連帶著帶壞整個地方的風氣,就以山東曲阜來說,那山東布政使袁泰與孔府孔家勾結,多年來縱容七十二士紳,做了多少壞事?”
朱標的回答不出楊帆預料,因為朱標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教授他的老師也都是這麼說的,他自然也不會懷疑。
朱元璋的目光深邃,他沒回答楊帆的問題,而是直接說道:“你到底想說什麼?”
“方才殿下說王朝滅亡源自貪官汙吏,官員腐敗不堪,這固然是對的,不過也只是一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其實陛下知道,只是懶得說罷了!”
“真實原因?”朱標有些不明所以的望向朱元璋道。
“難道你有辦法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朱元璋從一個乞丐成為了皇帝,再加上他治國這麼多年,哪裡還不明白,朝代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土地兼併。
他費大力氣,派出楊帆前往山東推行黃冊的編纂,還讓楊帆在山東試點“攤丁入畝”,其根源,就是要防止土地兼併在大明過快地蔓延。
沒錯,強如洪武皇帝也僅僅能透過政策,延緩這種兼併的速度,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既然無解,何必要說話來?
“土地兼併嗎?”聽朱元璋這麼一說,朱標頓時深思了起來。
“為何開國之初,最容易出現盛世呢?這一方面是因為能建立新朝的都是雄主,如陛下您這般勤政愛民,雄才偉略。”
楊帆這話說得朱元璋有些得意,不過楊帆沒有半點吹捧的意思,朱元璋的確是一位雄主。
“另一方面,是因為開國之前,天下大亂混戰不斷,死了無數的人,人少土地多,百姓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自然容易出現盛世,而到了王朝中期,隨著人口不斷膨脹,矛盾也就出來了。”
楊帆走到武英殿懸掛著的大明地圖前,指著地圖說道:“人口不斷增長,而勳貴士紳不停地兼併土地,就如同淮西勳貴在鳳陽,孔家在山東那般,若不是陛下您是開國君主,後來的君主哪怕是太子殿下繼位,要動他們談何容易?”
朱標眉頭緊鎖,楊帆這話說得不好聽,卻是大實話,朱元璋若是不在了,那些淮西勳貴與孔家盤根錯節的勢力,誰還能動得了?
“百姓沒有了活路,手裡更沒有安身立命的土地,這才有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軍,有了‘天街踏遍公卿骨’的黃巢,才有了‘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揭竿而起。”
說著,楊帆更是面露一抹哀色,道:“當初臣在山東曲阜,拿了孔家與七十二士紳後開堂審案子,來報案的百姓數以千計,他們人人都有冤屈,人人都被侵佔土地、剝削欺負,若是在亂世,這些百姓更沒有辦法,最終只能拼一把,你不讓我活,那你也別想活了。”
隨著楊帆的敘說,朱元璋也露出了追憶之色。
“你這話說得不錯,當初咱若是有一塊土地安身立命,有一口飯吃,何至於去造反呢?”
“是呀!若是能有口飯吃,即使再有野心家的推動,百姓也不會去造反的,歸根結底是他們吃不上飯了。”
說著,楊帆在大明的疆域圖上用手劃了一圈,道:“然而,在當今的這個時代,最旱澇保收的掙錢方式莫過於種地,賺了錢就想買地,人的天性便是如此,即便是陛下也無法阻止勳貴與士紳兼併土地,畢竟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來執行。”
“既然如此,堵不如疏,要想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現階段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人給遷出去。”
楊帆手掌挪動,指了指大明南邊的那一片空白區域,道:“您請看廣東與雲南以南的地方,雲南以南有安南,而廣東以南是南洋,南洋之上有許多島嶼和陸地,這些都是無主之地。
若是大明將百姓遷移過去,未來,這些地方都是我大明的疆域,這樣也能延緩人地矛盾的爆發,豈不是一舉兩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