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朝廷官員牽連者眾,而當時尚未改制的御史臺中丞也因此空缺。
朱元璋還是相信這個老夥計,便命韓國公李善長暫任此職,代管御史臺,在那期間,李善長提拔了不少言官,栽培了不少心腹,其中就有李原名。
韓國公府後門,一身常服的李原名在管家的引導下,來到了後院,只見李善長手拿著魚食,正在餵魚。
李原名當即向著李善長行了個禮道:“弟子拜見恩相!”
“資善來了,近來身體可好?”李善長也不轉頭,而是再次向池塘裡撒了一把魚食,直接問道。
“勞煩恩相關心,弟子身體都好,倒是恩相,要注意保重身體呀!”
“恩!”李善長點了點頭,然後將魚食交給管家,接著轉身對著李原名道:“資善此次前來所為何事?”
“前些日子,北方雪災,陛下派遣燕王前往北方賑災,可是燕王卻……”隨即,李原名將朱棣的所作所為都一一說了出來。
“哼!士大夫才是國朝基石,陛下還是這般,寧願與那些泥腿子百姓共天下,舍士大夫的利益,去救助百姓,他真是想得出來!”聽完,李善長頓時冷哼一聲,這就是他與朱元璋政見的最大分歧。
朱元璋想著與平民百姓共天下,而李善長則想的是與士大夫共天下。
“恩相,那如今該怎麼辦?”
“其餘幾位都御史怎麼說?”李善長捋著鬍鬚詢問道。
“如今除了幾個剛進門的年輕御史外,其餘人都群情激憤,幾位都御史同樣如此,他們都打算明日上奏彈劾燕王,替災區百姓討個公道!”
災區百姓也分幾種,李原名口中的“百姓”,顯然沒包括那些受災的平民。
“既是大家已有公議,那你便跟著一起上奏彈劾吧!”李善長輕笑道:“也好叫陛下頭疼一回,叫他知曉,他的那套是行不通的,這個天下還是要與士大夫共治!”
“恩相所言極是!”李原名點了點頭,顯然,他也贊同李善長的話。
待李原名離開後,李善長立刻讓管家叫來了弟弟李存義。
北方雪災原是死局,朝廷拿不出糧食,只能眼睜睜看著災民受凍捱餓,現今倒好,只一招“乞討之術”,便能籌得大筆糧食,解決災民難題。
雖說這件事也惹出不少風議,更被都察院評價為“招致民怨四起”,可在李善長看來,這招法實在高明。
李善長跟朱元璋相處多年,他承認朱天子在軍事政治上確有過人之處,可真論起治國安邦、濟民經世來,遠沒有這般能耐。
聯想起之前朱元璋先是堵住了免稅田的漏洞,又莫名弄出個分科取士,再到這次的賑災計策,聽說他最近還在遴選官員,要組建什麼內閣,李善長很是懷疑朱元璋背後有個高人在給他出主意。
“兄長,你找我?”過了一會兒,李存義到來了,望著李善長說道。
“秉忠,你去打探一下,陛下最近與何人走得最近?”李善長慢慢說道。
“兄長,你是懷疑最近陛下的所作所為,都有人在背後指點?”
“不錯!以我對陛下的瞭解,他是絕對想不出這些妙計的。”李善長點了點頭。
“兄長,我怕你是想多了吧!之前陛下身邊還有一個劉伯溫,如今劉伯溫早已作古,他身邊還能有誰?”李存義卻不以為然道。
“天下能人異士那麼多,說不定會有比劉伯溫更聰明的人呢!”
“若真有這種能人,朝廷內怎麼可能沒傳出一點訊息呢!”說道這裡,李存義頓時神秘兮兮的道:“我倒是覺得,陛下的背後可能不是人!”
“不是人,難不成是鬼不成?”李善長一臉無語的說道。
“不是,兄長!”李存義連忙解釋道:“我聽說劉伯溫臨死前曾留下一本奇書,很可能這些計謀都是那書上所言,不是說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嘛!說不定他早已經預料到這些事了,寫下了對策,留給了陛下。”
“哼!若劉伯溫真的如此神通廣大,他怎麼會預料不到自己的死,而且劉伯溫死了多久了,若是陛下真有此奇書,怎麼不早點拿出來,我讓你多看點書,少跟那些道士和尚來往,整日神神叨叨的!”
“也許這本書陛下最近才得到呢!”李存義卻是嘀嘀咕咕道。
“那又如何,就算真的有這本書,劉伯溫生前都鬥不過咱,咱還怕他死後留下的一本書嗎?你趕緊給我滾,把我交代你的事,去查個清楚!”李善長氣急敗壞的叫道。
“行吧!”見李善長這樣,李存義只好放棄繼續勸說,趕緊轉身離開。
“哎!造孽呀!”見到李存義的背影,李善長不由得嘆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