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議論完日常朝政之後,朱元璋剛想宣佈退朝,便見一御史站了出來,說道:“啟奏陛下,臣有要事稟奏!”
“愛卿想說什麼?”朱元璋面不改色的說道,他似乎已經猜測到了這御史接下來的話。
“臣要彈劾燕王,北方遭遇天災,燕王殿下奉天承命,前往賑災,然而此行賑災不力,致使民怨沸騰,懇請陛下嚴懲燕王瀆職之罪!”
此人剛說完,又有一御史站出來,稟奏道:“陛下,燕王身為皇子,本該顧慮皇家體面,朝廷聲望,可現今他竟縱容亂民進城劫掠,致使府治大亂、民不聊生,如此行徑,當得嚴懲。”
接著,又有第三人第四個、第五個……站出來,都是彈劾燕王朱棣賑災不力,致使民怨沸騰,當受重罰。
雖然彈劾的御史越來越多,可朱元璋仍自巋然不動,此刻待眾人說完,他才緩緩起身,冷眼環顧殿內眾臣道:“當初咱問你們有何賑災良策時,你們一個兩個的全都悶不吭聲。
現今燕王在北方賑災,救活災民無數,你們倒又說三道四起來!
你們說燕王賑災不力,究竟有何證據?是北方死了多少災民,還是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聞言,站出來彈劾的眾御史當即沉默了下來,實際上他們也都清楚,所謂“民怨沸騰”,並非賑災不力,而是朱棣在賑災的過程中,禍害了那些士紳富戶,而這些富戶們,壓根就不會受雪災所禍,自然也不會出現餓死凍死的情況。
“陛下,燕王雖然賑災得當,可卻也導致河南大亂,不少災民衝擊府城,百姓民不聊生,朝廷威信大失,此例萬萬不可開,還請陛下嚴懲燕王。”這時,都御史詹徽站了出來說道,雖然其中有誇大其詞,偷換概念的成分,但朝廷威望的確大失。
一個王朝沒有錢糧賑濟災民,只能放任災民去衝擊士紳家族,藉此逼迫這些士紳不得不去出錢賑災,雖然救下了百姓,但對於整個朝廷而言,卻失去了威望。
詹徽剛說完,李原名等都御史也一齊站出來,齊聲說道:“陛下,北方本就受災嚴重,如今民亂四起,更易鬧出禍子來,燕王此舉雖救下了百姓,卻也禍亂了社稷穩定之,功過不好相抵,還請陛下嚴懲燕王!”
“還請陛下嚴懲燕王!”
“請陛下嚴懲燕王!”
………………
一石激起千重浪,頓時大部分官員都站了出來,要求朱元璋嚴懲朱棣,朱棣這個賑災的法子是割他們士紳的利益去貼補那些泥腿子,這個口子萬萬不可開!
看到眾官員這一致的樣子,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氣,他是皇帝,的確能乾綱獨斷,但面對擰成一股繩的百官,他也無可奈何,除非他真的不想要這個大明朝,直接掀桌子了。
朱辰說得對,這些靠儒學上來的官員,天然就會不由自主的站在一起,分科取士勢在必行,不過在此之前,也只能先委屈一下老四了。
想著,朱元璋抬頭冷冷望著堂下群臣,緩緩開口道:“燕王朱棣賑災不力,著旨申斥,罰一年俸祿,此次北方雪災,百姓民不聊生,免其一年賦稅。”
對於朱元璋而言,他已退了好大一步,畢竟朱棣是他派出去的,著旨申斥已算是自認其過,至於免稅一年,也是在安撫那些士紳,此次受了雪災,來年也未必能收到多少賦稅,不如免稅一年,以資慰撫。
只不過,在朝臣看來,這般責罰實在太輕了些。
所謂“申斥”,不過是罵幾句狠話,燕王皮糙肉厚的,能怕這罵?
至於一年俸祿,更是無甚緊要,朱天子只要想賞,大把的名目賞賜兒子,何必拘泥於俸祿?
眾朝臣心下不快,正待要再行彈核,以圖追罰。
可當他們抬頭,撞上朱天子那冷戾眼神時,卻又頓感遍體生寒。
眼前這位君主,可是從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皇帝,而不是那些繼承祖輩江山的。
胡惟庸的血案,距如今也不過兩三年呢!
真惹急了,天曉得他能幹出什麼事來。
心下一慌,眾朝臣趕忙垂下頭去,再不敢多囉嗦一句。
………………
天氣漸冷,金陵城越發消寂,時間也越走越快。
隨著賑災之事落幕,洪武十五年劃下句點,隨之而來的,便是新的一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