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撿到了我的手機

第104章 科舉,狂熱的衛道士!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間,洪武十七年悄然過去,轉眼已是洪武朝第十八個年頭。

這過去的整整一年,朝廷的核心大計乃是山東試點,是以在洪武十八年的元旦大朝上,朱元璋著重總結了一年的成果。

“去歲山東試點新政,各衙司通力合作,當地百姓響應雲集,是以這攤丁入畝及階梯稅制兩大稅改,皆成功推行下去,試點之下,山東當地叫好聲不斷,百姓皆謂此乃新朝大善,誇讚我朝一改前元暴政,真正藏富於民!”

自吹自擂了一通,朱元璋正式宣佈道:“既然新政試點已然成功,那開年之後,就將其推行全國,各司衙門務必要準備妥當,此事將納入考成法之列!”

此令一出,大殿裡唏噓一片。

群臣們雖早知會有這麼一天,卻沒料來得這麼早,他們當然不願接受,可這試點確實推行得十分順利,實在沒理由再反對。

好在今日宣佈的也不完全是壞訊息,還有另一件大事,於朝臣們可算是喜事。

只是,此事喜中參憂,叫眾臣百感交集。

“自洪武十五年,咱宣佈重啟科舉,但因科舉改制,故給天下讀書人三年時間準備,今年便是重啟科舉的第一年,各部衙門當早作籌備,務要將這掄才大典辦好,為我朝擇選賢才!”

三年前,朱元璋就已決定恢復科舉制度,但因新增分科取士,這科舉內容大有改變,為了照顧天下士子,朱元璋給了三年的緩衝時間,叫讀書人早做準備。

如今三年之期已到,科舉正式重啟,這頭一早的選才大典,朝廷當然格外重視。

“臣等領命!”眾臣連忙答道。

自洪武六年,朱元璋停了科舉,如今是洪武十八年了,足足等了十二年,終於重開了,這可是天下所有讀書人的大事,容不得不重視。

………………

正旦之後,所有衙門都為攤丁入畝和科舉之事忙碌了起來,而諸衙門之中,當屬翰林院對科舉最上心。

翰林院位於東長安街南側的青龍街上,與宗人府、吏部衙門門對門,地處機要位置。

當然,位置顯要也未必代表其受天子重視,至少這翰林院在朱天子心中地位,就遠遜於對門的宗人府和吏部。

當初,朱元璋將翰林院設在距皇宮稍近些的位置,只是為了方便這些翰林們給自己唸書,而這一點,顯然不為翰林官員們所知,至少在他們看來,翰林院古來便是顯貴衙門,而翰林出身的官員,理當是國朝棟樑。

事實上,洪武初年的翰林院,還遠沒有大明後面那般顯赫,朱元璋將有學問之人和有才幹之人分得很清楚,因此,翰林出身的官員,遠不象後面那樣官途順遂,在官場上絕沒有半點優待。

可翰林們顯然不以為然,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萬事萬物萬般道理,皆在書本之中,而他們熟讀四書五經,深諳聖人之道,顯然是最優秀的棟樑之材,朱元璋不重用他們,是“有眼無珠”!

因此,洪武一朝的翰林院,對天子意見頗大,這裡盛產“直臣”,最好與天子對著幹,其執拗程度,僅次於專門犯顏直諫的都察院。

此刻,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值房內,武英殿大學士吳伯宗,侍讀學士董倫,以及文淵閣大學士朱善齊聚一堂,值房大門緊閉,門外更有專人值守,可想而知此刻他們密談之事,定是隱晦之極。

值房內,翰林學士劉三吾揹負雙手,一副憂思極甚表情道:“自曲阜孔氏被滅,衢州孔氏投靠了陛下,去年孟家又被流放雲南,我儒家現已是風雨飄搖,現如今,儒學只剩科舉這最後一條路,若是科舉再淪陷,那我儒家怕將徹底泯然沉淪!”

“劉公所言極是,陛下改革科舉,進行分科取士,這明顯要削弱我儒家之勢,我儒家經歷了千年才有如此地位,若是因這分科取士而敗亡,我等日後九泉之下,如何面見我儒家先賢,科舉必須要回到我儒家掌握之中。”武英殿大學士吳伯宗跟著說道。

自朱辰向朱元璋提出了內閣制後,朱元璋就一直在找人,最終於去年確定了人選。

洪武四年的狀元吳伯宗為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劉仲質兼任華蓋殿大學士,朱善為文淵閣大學士,吳沉為東閣大學士,四人構成了內閣,由太子朱標統領。

“可是這該如何做呢?”侍讀學士董倫詢問道,口號叫得再響亮,也需要辦法才行!

劉三吾顯然早有籌謀,立時答道:“所謂分科取士,不過是想以明法、明算等科分走我明經科的入仕之道,所以,此次科舉絕不能錄取其他幾科考生,這次審卷,就只收我明經一科考生!”

此話一出,其餘幾人俱是臉色大變。

文淵閣大學士朱善駭得連忙起身,大搖其手道:“劉公,此舉萬萬不妥,陛下特開分科取士,結果其他學科一個都不錄取,那不是明擺著說咱包庇偏袒嘛!”

雖然自宋朝科舉開始,為了避免考官徇私,朝廷採用糊名和謄錄兩種防範方式,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考場上又出現了一種應對方式,“通關節”,具體來說,就是考官和考生事先約定好,在答題的文章中,加入特定字眼,作為暗號,為了確保萬無一失。

劉三吾身為本屆主考官,若是有意尋私,自然能夠決定要錄取哪些考生,這種顯而易見的偏私袒護,太容易被人發現,事後怕要招致禍端。

朱善說罷,吳伯宗和董倫也連連點頭,勸說道:“事情不能做得太顯眼,否則以陛下的脾氣,當真幹得出作廢重考之事!”

三人輪番勸誡,才終於將劉三吾說服。

劉三吾嘆了口氣:“那便只錄取少許別科考生,但必須保證,便是其他科的舉子,也得是受孔孟之道教養的儒學生員。”

“這是自然!”見劉三吾鬆口,其他三人鬆了口氣,連忙點頭應下。

約定了大致計劃,董倫又提醒道:“此次行動,我等還是要留心錦衣衛,畢竟這是恢復科舉後的第一次大考,朝廷上下都盯著看,陛下也肯定會派錦衣衛嚴加防範。”

錦衣衛手眼通天,嗅覺極是敏銳,若是叫他們察覺出來,非但計劃失敗,他們幾人也難得善終。

身死名滅那是最輕的處罰,搞得不好怕要被抄家滅族、剝皮實草了!

聞言,另外兩名大學士臉色一緊,顯然因聯想到錦衣衛而心生恐懼,唯獨劉三吾一臉狂熱,似不懼怕錦衣衛一般,將手一端,一臉大無畏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為了我儒家中興,為了咱後世子孫仍能受聖人之學燻養,我等必須勇往直前,不畏艱險!”

此刻的他好似個虔誠無比的衛道士!

自南宋滅亡,儒家地位一落千丈,尤其在元朝統治期間,儒生的地位與乞丐相當,已成了社會最底層。

是時,孔孟之道如風中殘燭,眼看要徹底熄滅。

好在,元朝並不長命,很快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漢人重新掌握政權。

趁著元明鼎革之際,儒家重新登堂入室,佔據了朝堂,也趁機緩過氣,開始步入正軌。

可就在儒家眾人摩拳擦掌,準備重塑榮光時,變故又出現了。

大明天子朱元璋,這是個對儒家充滿敵意的君王,他先是將科舉停辦十多年,如今重啟科舉後,又鬧出一場“分科取士”,這顯然是在削弱儒家勢力。

一想到算學、工學等偏門雜科也能登堂入室,和儒學相提並論時,幾人恨得牙根發癢,他們這次要徹底剎住這股歪風邪氣,叫天子知道,唯有儒家才是治理大明的最優選擇。

為劉三吾的大無畏精神感染,其餘三人也是一臉慼慼,湊上前來,攥著拳頭各自鼓勁,附和起來。

“為了儒家道統,咱們做一回先驅又何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