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茹太素上奏重開科舉後,頓時引起了朝臣們的熱議,究其原因,朝臣們大多出身士紳之家,他們的家族權望,都要指著科舉來延續,族中的青年才俊,都指著科舉邁入仕途。
不少人抱有期待,但大多數人仍只持消極看法。
沒辦法,這件事並非沒人幹過,此前奏請重開科舉的摺子全都石沉大海,已說明了天子態度。
原本這事議個幾天也該漸漸平息,可沒想到第二天的朝會上,朱元璋隨口一句話,又將科舉推到風口浪尖。
“近來朝中政務懈怠,究其根本,官員人手不足,闕位甚多,咱有意重啟科舉,諸卿以為如何?”
此話一出,整個朝堂都炸開了鍋。
自洪武六年停開科舉,到如今已近十載,十年之中,多少人苦苦期盼,終於等來今天。
讀書人的地位就此恢復,家族後進又有晉升之途,士紳階層又可藉助入仕門途吸納更多士人依附……
這其中的好處,數不勝數!
激動之下,不少文臣立馬拱起手,顫聲高呼:“陛下英明!”
更有人滿含感激地看向茹太素,朝其連連點頭。
原以為這回茹太素會撞了南牆,哪承想他才是匡扶士族的大英雄啊!
就在這滿堂歡悅的氣氛裡,朱元璋抬了抬手,繼續道:“重啟科舉固然重要,但諸位也莫要忘了,科舉的目的是為我大明遴選人才。
然則當下科舉只重書本,不看實踐,選出的官員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樣的人如何能替咱治理地方,如何能替百姓謀福祉?”
冠冕堂皇的大話之後,朱元璋將臉一板,振聲道:“因此,此次重啟科舉尚須改制!”
朝臣們剛剛還沉浸在激動裡不能自已,這下子全都敗下興來。
好嘛,咱就說陛下哪會這麼好心,敢情還藏著貓膩。
當下情況不明,眾人也不好立時反駁。
終是茹太素站了出來,拱手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改革?”
朱元璋微微揚首,振聲道:“韓非子有云,宰相發於州郡,猛將起於卒伍。”
“為防止官員不食肉靡,自此次科舉始,高中舉子先不安排補闕官位,而是下發地方府縣衙門,輔佐當地官員維持縣治民生,待服滿兩年吏役,再根據表現擇定官職。”
這一下子,滿堂朝臣都驚了,這所謂的改制,竟是將高中士子下放去去地方官衙,給人家打下手。
這種事,滿堂文臣哪能願意?
一時間鬨堂大亂,朝臣們議論紛紛,俱是搖頭嘆息。
說得好聽是輔佐官員,說難聽點,不就是刀筆小吏嗎?
寒窗苦讀多年,好容易高中科舉,卻還要去給別人看庫房,編賬冊?
雖說官吏二字常連在一起,可這文吏和官老爺的區別比天還大。
一個是人上人,另一個則只是沒有品級的辦差役員,壓根沒多少社會地位。
“陛下如此變更,豈不折辱士人?”
“科舉高中者皆是人中翹楚,豈能幹那等繁瑣卑賤的差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