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不被騎

第453章 決斷

從早年高殷所提倡的屯田計劃開始,已經實行了兩年時間,軍隊也開始重新招募了,王僧愔、王僧智、任約、柳達摩等梁朝將領被授予兵權與軍職,作為齊將訓練著士卒。

在南朝,他們可能是地位崇高的王公,但齊國可不慣著他們,梁國都沒了,還威風什麼?全都根據高殷和將領們制定的訓練要求去練兵,推廣天策府的訓練方法,同時設定講武軍校,提拔表現優異的將士,無論此前出身為何,只要入了軍校、學有所成,出來就是軍官。

這甚至包括侯景舊部。侯景畢竟在梁朝威風了三年,掌握著梁國傀儡帝,也噁心了南方三年,其中還有許多是迫於形勢,不得不順從於他的,但事後卻被清算,不得已跑路逃命。

高殷對侯景的挽尊,也撫慰了這些人心,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能逃到淮南來投靠齊國的,無一不是有著本事和堅定信念的猛人。

某種意義上,這完成了對梁國舊將們的整肅,而且高殷也算是趕上了好時候,陳氏篡位,讓梁人失去故國,對其咬牙切齒,宇文周是鮮卑之國,蕭詧的西梁本就是周國的傀儡,還被王琳踹翻了,投靠王琳就是投靠齊國。

如今的齊國太子又是出了名的漢家太子,對不服陳氏而又無處可去的南人來說,齊國就是最好的選擇,實在過不去這道坎的,還可以投順王琳。

這半年內,高殷對淮南的事務的注意和扶持力度更是提升了一個量級,讓投奔來的梁人梁將更加賣命,因為高殷還有著另一個好習慣,就是聽人勸吃飽飯。

對南方的地形地貌不熟悉,也是此前齊軍失敗的重要因素,當時水土不服的情況很嚴重,北人不適應暴雨天氣,連日大雨把他們的腳指頭都泡爛了,做飯得把鍋懸掛起來,而熟悉地形的梁人躲在乾燥的地方,總能換班作戰。

因此高殷也重視士兵們的意見,讓淮軍內部收集各方地貌和路線的資訊,納入軍校的考核內容,所有人的第一課是學習數學,進階課程就是學會繪圖,接著透視……

這就進一步推動了繪畫技巧以及繪畫工具的發展,好在高殷不缺“神啟”,在文林館內又創立了天工閣、農豐廬、格物軒,分別對應了器械的研究和製造,農業的工具發明和經驗匯總,以及對物理法則的研究傳授。

對地理的研究,也在最後一者的範圍內,而這又和軍國大事相關,在高殷的嚴令下,齊將們也不得不就此展開學習和研討,高殷把握住了研究的方向,讓他們越挖越有,同時感嘆至尊的思維深遠高妙,他們一輩子也學不完。

很多在後世已經是常識的小事,高殷已經幫他們探索完了,讓他們少走幾百年的彎路。

齊國原本就有著辛術所率領的那一批齊軍將士,雖然被高洋送掉了七萬,但還剩下一些底子,經過五年的休養生息和不斷吸納,如今整個淮南去掉那些戍守地方的常備軍,也有著十萬的可戰之兵,四萬在高淹鎮守的廣陵內,慕容儼和高渙各率領兩萬,加上其他的偏將防禦著齊國的淮南防線。

這還只是計算了國家的軍隊,那些沒被國家授予兵力、自己有部曲的地主豪強更是數不勝數,高殷若是想拉,在淮南可以直接拉起二十萬的兵馬。只是這樣的軍隊既沒有戰鬥力,也不會為齊國賣命,還耽誤了種地產糧,沒有必要。

“雖然淮南的軍數足夠,但也不能全仰仗他們,前次建康之役,或許是南人太多,不願用命與梁為敵。”

高殷沉吟片刻:“這次朕要調集部分晉陽軍和天策軍去往南方,為王子珩解圍。”

眾臣頓時有人出聲反對:“啟奏至尊,國家精士久居北地,驟臨江南卑溼之地,恐怕水土難服,還可能會染上瘴癘,請至尊多加思慮!”

其他人附議,帝王的威勢在這時候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是國家的公事,只要出發點是為了國家好,就有底氣,哪怕皇帝也要就事論事。

而且他們所言的確有理由,高殷也知道這一點,但還是堅持:“既如此,咱們就不打南方了?以後不南下了?”

“南方有長江,北方亦有黃河。長江水清而黃河水濁,然二者皆奔流不息。若論水患,黃河決堤之害,更甚於長江。然我北地軍民,世代與之周旋,終能馴服。今區區江南綿雨,豈能阻我王師?”

“如是這樣,那早日將河南之地丟給南人吧,畢竟我們連江河都下不得,可嬌貴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