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殷沉吟:“已有九十六條。”
高演問到了關鍵。
篇是名目,條是具體表述,漢律只有十二篇,但卻被曹魏刪掉了四千條法條,可以想見原先的法條只會更多。
原本的十二篇《北齊律》就有九百四十九條,再加三篇肯定破千。
高殷寫出一個框架,列出十五篇目很容易,寫個大概思路也不難,與高睿頭腦風暴,幾天就能整出來,但要說羅列細緻的上千條條文名目,還真需要不短的時間去把它磨出來。
所以高演這一問,就問出了實際情況,高殷的齊律就好像只有一個地基,被臣子們吹成已經建完的樓閣,雖然吹得沒錯,地基確實很重要,但仍會有些許吹大邀功的嫌疑,稍稍遏制了高殷得意的風勢。
作為太子黨首的楊愔持重,不輕易發言,而魏收就站了出來給高殷稱頌,說只要有了個思想綱領,後續修補也是必成之事,太子的功德雖然慢一些,但也總會播撒出來。
“少傅誤會我了,我是說,太子欲興律法之偉業,實乃匡時之舉,功在千秋。但以一人之力定一國之律,雖有明智之才,終究不能速盡全功。演雖不才,願與太子參議,共同編纂新的齊律!”
高演說著,轉身面向眾臣:“自此齊國上下,禮義昭宣,法紀整肅,邦國日隆,昌盛可期。異日史官秉筆,必書殿下盛德大業,青史留名,永為後世所崇仰,千秋萬載,頌聲不絕!”
又回身面向太子和皇帝,附身下拜:“律法之事,臣亦潛心研習久矣,略通要義。若能隨侍殿下左右,實是臣之榮幸,定當殫精竭慮,成此鴻篇。”
制定《齊律》這麼大一項工程,也不是高殷幾個人就能弄完的,現在只是個開篇,日後一定要讓更多文臣進來完善,原先的歷史中,就有封述、封隆之、崔暹、趙彥深、魏收等數十人一同參與。
高演以退為進,打不過就選擇加入,以誠懇的姿態來分一杯羹。
高洋卻笑著說:“司空忠誠嘉國,朕知之,平日政務纏身,勞心勞力,朕亦看在眼裡。今太子欲編纂新齊律,恰是個機會,朕也就想讓他藉此歷練歷練,親身體會司空平日之苦。若是定好的齊律有何疏漏、疑難之處,朕深信以你的才學與經驗,定能出面匡正。屆時還望常山王不吝賜教,助殷兒成就此功。”
卻是婉拒了高演的申請。
高洋脾氣暴戾,越開朗就殺心越重,下一刻撕破臉當朝殺人,也不是不可能。
高演微微嘆息,齊律工作已經是太子的自留地,皇帝話裡話外給足了高演面子,不讓他染指,高演也不敢再強求,甚至私下都不敢有所動作。
這就是高洋瘋掉的好處,都知道不能把他當一個正常人,只能表示順從。
編訂新齊律的事情,就這樣拍板決定了,由高殷牽頭,籠絡一批對此感興趣的官員,進而擴大高殷對朝堂的貢獻和影響力,同時還可以打擊那些犯法的貪官汙吏,並藉著這個名義順帶打擊高演高湛的黨羽。
這個議題結束,高洋還未走,朝臣們也就接著議下去。
“陛下,梁國丞相王琳派遣使者前來。”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大臣們交頭接耳,神色各異。
“王子珩此次派使者來,怕不是在戰陣上又輸了吧?”
高湛的話得到了普遍認同,就連高洋都微微點頭。
因為是重要的國事,所以御史臺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打擾眾人的議論,讓他們踴躍發言,否則國事就成為少數人的一言堂了。
南邊的梁國非常抽象,國祚五十五年,其中開國武帝蕭衍就佔了四十七年。
他在位晚年,因為濫用法律、隨意寬宥宗室,加之沉迷佛法胡亂大赦,各種原因累積在一起,使得南梁社會矛盾重重,民怨沸騰,最終在宇宙大將軍侯景的手中,以最壞的結果爆發出來,侯景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起兵叛亂,渡江時所帶人馬不過千人,然而渡江後迅速發展到了十萬之眾,從張遼變成了孫權,並在第二年攻下了建康臺城,俘虜了蕭衍,將這個八十六歲的老皇帝活活餓死。
第二個皇帝是太宗簡文帝蕭綱,他是宇宙大將軍侯景所立的傀儡,撐了兩年零三個月,又被侯景所弒,侯景又立蕭統之子蕭棟為第三個梁帝,三個月後逼迫蕭棟禪位,自己稱起大漢皇帝來。
在侯景作亂時,被蕭衍慣壞的梁國宗室、蕭衍子侄們手握強兵,但根本不積極救援,一是因為侯景很能打,二是因為蕭衍的長子蕭統原為太子,他死後蕭衍沒有立其子蕭歡為太孫,反而“廢嫡立庶”,以第三子蕭綱為太子。
這讓蕭氏子弟,尤其是蕭衍的庶子們看到了希望,只要前面的哥哥們死了,梁帝之位自然到手,因此與梁廷離心離德。
侯景之亂爆發,本不該持續三年之久,但梁國宗室們故意讓侯景肆虐,將蕭衍與蕭綱害死,還不等擊敗侯景,他們就迫不及待地掀起了一場南朝“八王之亂”。
湘東王蕭繹麾下有著荊州精兵,但不急著打侯景,而是先行昆弟之戮,蕭衍一死,他就以討伐侯景為名,發兵攻打侄兒、河東王蕭譽,蕭譽尋求自己弟弟、岳陽王蕭詧的幫助,然而蕭詧遭遇部下杜岸兄弟的背叛,勢力大損,狼狽逃回襄陽。
之後蕭繹派遣柳仲禮攻打襄陽,欲置蕭詧於死地,蕭詧就不得不投靠西魏,西魏利用這個機會擊退柳仲禮,趁機將原本屬於梁國的漢東之地收入囊中,由此確立了西魏在漢東以西的勢力範圍,在事實上做到了北齊一直想做而沒做成的事:立一個有名分和一定實力的梁國傀儡政權,方便自身在南朝撈取利益。
之後西魏攻劍北、取蜀地、平江陵,都是在北齊無法干預的情況下完成的。
蕭繹殺死蕭譽,打敗兄長、邵陵王蕭綸,又命大將王僧辯率軍東出討伐侯景,被侯景逼迫禪位的蕭棟沒死在侯景手中,只被關在密室裡,早先出徵前,王僧辯就問過蕭繹,說怎麼對待蕭棟,蕭繹表示要在“六門之內,盡情顯揚兵威”,王僧辯拒絕了,說平賊的事情是自己的職責,這種事情還是另請高明吧。
於是蕭繹另命將軍請蕭棟等人飲酒,接著全部沉入水中,蕭棟沒死在侯景手裡,卻死在了自家人手中。
侯景死後蕭繹在江陵稱帝,是為梁元帝,南梁第四個皇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