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你打仗確實有本事,不比我差,勇武甚至在我這個當爹的之上。
不過,我打仗的時候,你還在玩泥巴啊。
我跟那些人勾心鬥角時,你還是一個頑劣不堪的孩童。
這次就讓我給你上一課吧,我真怕你自大起來,什麼也不怕了啊。”
之前對朱高煦,靖難之前,他對朱高煦一直疏於管教,靖難之後,也在防著朱高煦,他基本沒有教過朱高煦什麼本事。
朱高煦有如今本事,更多的,靠的還是自身,他的大部分精力,其實都在培養朱高熾上,畢竟當初那是朱元璋定下的世子。
現在,他想要好好教導教導自己的二兒子了,但前提得是,朱高煦讓他看見他想看見的。
朱棣對後面要發生的事情,越發的開始期待了。
沒一會,穿著僧衣的姚廣孝緩緩走了進來。
“參見皇上。”
“太師來了,快起,坐。”
朱高熾與朱高燧在朱棣面前是站著,姚廣孝到來,朱棣一臉笑容的帶著姚廣孝坐下。
姚廣孝也沒有跟朱棣客氣,直接坐在椅子上,看向朱棣。
“皇上,不知發生了何事,怎如此著急?”
姚廣孝一時疑惑,他本來再次回到了雞鳴寺為徐妙雲誦經,但朱棣卻是派人將他找來,一副很急的樣子,讓他一路不敢有絲毫耽擱。
朱棣親手倒上茶,收起笑容,肅然說道:“北地傳來訊息,韃靼再次犯邊,又劫掠了一部分大明子民。
這個韃靼,越發的猖狂了,朕準備明年對韃靼出兵,你意如何?”
“皇上,明年對韃靼出兵,可行,不過具體還得根據朝廷的準備情況。
今年寒冬比往年更冷,對百姓的影響比往年更大,恢復民生,也是不容耽擱。
不過北地被劫掠之事不可不管,皇上可先派遣使者前往,斥責韃靼,讓韃靼恢復朝貢。
若是韃靼同意,可延緩一年出兵,大明也可有更多的錢糧用於救災。
若是韃靼不同意,到時皇上出兵,任何人也無法再說什麼,朝堂百官,恐怕反而會主動勸諫皇上出兵。
如何抉擇,可由韃靼自行做主。”
聽著姚廣孝的見解,朱棣也是笑了。
他很清楚,自己主動說出兵,在當下這個時期,那些文官肯定會反對,他都不用想。
但要是按姚廣孝說的,到時候再出兵,就真的名正言順,滿朝支援了。
朱棣很想出徵,他心裡難受了這麼久,他需要對外發洩發洩。
派去的使者?朱棣心中已經有了想法。
“太師所言,總是讓人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啊,便按太師之意。”
姚廣孝聞言,沒有再說話,他在等著朱棣說真正的大事,這麼著急讓他過來,姚廣孝篤定,絕對不會是韃靼這麼一件事。
許久,朱棣放下手中茶杯,緩緩看向姚廣孝。
“太師,你說漢王會回來嗎?”
姚廣孝面色不顯,但心頭一震,來的途中他就有想過這個可能,沒有想到竟然是真的。
姚廣孝的想法其實和朱高熾差不多,本身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朱棣這樣問出來,就代表著這事不平常。
姚廣孝思考片刻,低著頭沒有再去看朱棣。
“皇上問臣,臣便將自己的想法說來。
若是往常,臣認為漢王會回來,因為以漢王之前的性子,不會考慮那麼多。
而現在的漢王,臣不敢保證,漢王已在安南立國大漢,已然相當於君王,在大明根基盡喪。
一旦返回大明,需要回去時,皇上的態度,則決定了漢王今後的未來。
雖說百善孝為先,若是不來,漢王的名聲將會徹底臭了,且也會讓皇上徹底失望,但對於已經建國的漢王而言,卻是可以保全自身。
此事臣也說不準,若是皇上硬要臣說,臣認為來的可能性,並沒有那麼大。”
姚廣孝硬著頭皮說完,沒有對朱高煦做任何評價,只是客觀的說了事實。
而他心中也確實不相信朱高煦會返回大明。
這個時期朱高煦返回大明,在他看來就是一種不智,若是之前的莽夫朱高煦,他都不用想,但現在的朱高煦有了腦子,在他看來,正常人應該也不會再度返回大明瞭。
尤其是之前朱棣本就對朱高煦有防範的情況下,要是被朱棣以為朱高煦在大漢有了靖難的實力,朱高煦回來,恐怕是有來無回。
朱棣深深的看著姚廣孝,片刻,驟然笑了,笑得很是大聲。
“哈哈,太師啊太師,你覺得老二不會回來,但我肯定他會來!你覺得我會留下他,但只要他答應我的要求,我也不會留下他!
你對我,還是不夠了解啊,你對我家老二,更是不瞭解,但我,瞭解他!”
朱棣緩緩起身,其實他了解朱高煦什麼的話,都是假的,他並沒有那麼瞭解朱高煦,但他作為大明皇帝,瞭解大漢的王,因為都是同樣的位置,考慮事情也必定是一樣的。
他不知道朱高煦對徐妙雲有多深厚的親情,多深厚的母愛,但他知道一點,朱高煦若不來,大漢將會逐漸生亂,大漢的文武,也將會逐漸和朱高煦離心離德。
因為一個連自己親孃崩逝都沒有回去,全然沒有孝心的上位者,下面的人,哪個不怕?更下面的百姓,又會怎麼看待自己的王?
上位者可以殘酷,可以無情,但不能過於無情,不然下面的人提心吊膽,誰會願意跟著這樣的人辦事?
大漢本就初立,人心一旦亂了,各地就會逐漸不穩定,大漢也將無法難以為繼。
就憑藉這一點,朱棣篤定朱高煦會來!
正是因為朱高煦會來,才會有密信中說的那些動作。
因為朱高煦也在防著他不讓朱高煦回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