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永樂,發揚靖難

第50章 新增一部,大漢七部之一教育部

這也是李定榮哪怕提出瞭解決方法,朱高煦都高興不起來的原因。

在大明,官吏不夠了,那就來一場科舉,就能將不足的官吏補充出來,但在這裡,現在根本就沒有辦法實現。

可以說大漢之內的那些讀書人,都根本不用考試,只要品行過得去,李定榮都差不多拉出來已經在用著了,剩下的還能怎麼科舉?

“王爺,是臣沒有想到這點,請王爺責罰。”

李定榮也沒有說什麼,直接認錯,作為朱高煦的謀士,如今朱高煦完全是將他當做首輔在用,他給出的答卷卻是差強人意了。

朱高煦搖搖頭,沒有絲毫怪罪李定榮的想法。

“行了,我不是在怪你,你這段時間很忙,有所疏忽能理解。

不過你說的還是可以嘗試的,有的人肯定是隱藏起來的,準備一次科舉,正好將這部分人吸引出來。

另外,那些處理的官紳人群之中,有一部分從犯,基本都是讀過書的人,你在裡面挑選挑選,可以先拿出來為吏,不要讓他們做主事,全部安排副職,並且給予他們五年以上的考核期。

做得好,可以重新給他們轉正,做不好,直接殺了。

且若是在這期間還敢犯錯的,直接誅族!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時候要靈活運用,如今最為重要的,是要將定下的那些政策實施下去,保證朝廷與地方的運轉,這才是頭等大事。”

朱高煦心中其實又何嘗想繼續用那些人啊,但如今是沒有辦法,只能儘可能的挑選了,從那些矮個子裡面挑高個,若不能將各級官吏補足,政令都難以實行,落實到地方就更加不用想了。

朱高煦想著這些,腦海中突然出現了和珅的那句名言,救民先救官,官吏都沒了,下面的民更難救。

不再去想,見李定榮思考一會緩過神來,朱高煦繼續開口。

“定榮,我知道你心中也無法接受,但眼下這就是現實,我們不得不面對。

不過這樣的局面,我們也必須要改變,若不改變,這個困難今後將會一直存在。

所以教育體系,我們必須要制定出來,要能夠讓大漢,從此不再為這個問題而煩憂。

今後大漢的學院,最低從五歲開始入學就讀,前面八年為鄉學,後五年為縣學,再三年為府學,只有府學畢業者,才能參與科舉。

府學之上,設立大學,為四年期。

大學為朝廷直接設立,不再隸屬於地方,而是由朝廷直轄,凡是從大學畢業,前三十名次內,可不用參加科舉,直接入仕。

大學的學生,全部從各個府學升學而來,且從大學畢業學生,可直接參與會試,不用參與童試與鄉試。

這些學校,要作為每個地方的政績考核納入,讓各地都開辦起來。

至於學生,軍人子嗣優先,大漢官吏者優先,不足名額者再從百姓之中進行挑選入學。

並且凡是官府所辦學院,盡皆要有補貼,也就是減少百姓對學費的投入。

每個學院需要的費用與規劃,你要儘快落實下來,到時朝廷按照多少進行補貼,這件事要拿出來商議。

另外我欲再增設一部,為教育部,位同其餘六部,用於負責大漢教育之事,你以為如何?”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