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二年出生的奇女子

第73章 為蒼生

連續作戰一天一夜,又不進水米之後,南路軍人困馬乏。可是呂渙真不敢懈怠,仍是帶隊一路向東南方行進。直到天已大亮,南路軍才尋到一座被拋棄的小火路墩,自離開遼陽之後不斷行軍作戰的將士們這才終於有了個歇腳之地。

這小小的火路墩顯然被拋棄的時間不久,以至於爐膛中的爐灰還尚有餘熱。火路墩外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裡戍守的八名墩軍的姓名——他們定是聽聞韃子犯境,瀋陽被圍,於是早早收拾行李逃之夭夭了。

銀錢細軟自然是一分不剩了。令呂渙真感到驚喜的是,逃亡的墩軍們沒有把糧米和馬料全部帶走。將士們立刻利用墩裡的灶臺生火煮粥,吃上了難得的一頓熱餐。

“小娘子,吃些東西吧。”何三妹把一碗熱粥端到呂渙真手上。令人安心的溫暖順著手掌傳遍了呂渙真的全身,經歷了一天一夜廝殺的呂渙真這才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自己還活在這個世上。

“三妹,糧米夠全軍將士們吃的嗎?”呂渙真在下嘴之前,還不忘先關心一下將士們。

“夠的,原本突圍時姐妹們就隨身帶了些乾糧,昨夜從韃子身上搶來一些,今日在墩子裡又尋到不少,我粗粗估計一下,夠全軍支用兩三天的。”

“夠吃就好。派幾個人站到墩牆上放哨,其餘的都進墩裡來歇息吧。”呂渙真這才放心地靠在牆壁上,喝起粥來。

歷史,終究沒能被自己改變,渾河之戰仍舊按照歷史上的結局走了下來。援遼大軍幾乎全軍覆沒,瀋陽徹底陷落,而遼陽自然不必說,也必定會如歷史上一般在幾天後落入後金的手中。

自天啟元年一直持續到天啟五年的遼東大屠殺就要開始了,數以百萬計的遼人將被野蠻的後金透過刀兵、奴役、壓榨、折磨等方式殺死,血淋淋的慘劇就要在呂渙真的眼前上演。呂渙真是萬曆四十四年來到的大明,到如今五個年頭過去,立志救民的呂渙真自認為做了許多事,卻最終什麼也沒能改變。

秦邦屏、秦邦翰、戚金......這些已故的身影在呂渙真的眼前閃爍著。正如秦邦屏說的那樣,選擇戰死很簡單,活下去才是更加艱難的道路。死者長已,生者卻要背起血債,在復仇的道路上負重前行。

呂渙真從懷裡掏出戚金送她的那本《練兵實紀》,撫摸著戚金親筆所注的密密麻麻的筆記,呂渙真豆大的淚珠滴了下來,她趕緊用袖口揩乾,免的讓將士們看見了影響士氣,如此艱難的時刻,自己作為領袖絕對不能表現出一絲軟弱。

這本《練兵實紀》,呂渙真一直貼身帶著,如今廝殺下來,封面上已經滿是斑斑血跡了,可是並不影響閱讀。呂渙真隨意翻看了幾頁,明明書是戚繼光所著,可是呂渙真字裡行間看到的都是戚金的影子。

“戚將軍,小女曾發過願,您在天之靈若是能護佑,小女必盡全力將韃子趕出遼東。”呂渙真將《練兵實紀》揣回懷裡,在心中暗暗下決心道,“從這本書開始,小女要將戚帥兵法發揚光大,救遼東萬民於水火,挽遼戰全域性於將傾!”

“殺賊!殺賊!”懷揣著怒火,疲憊不堪地呂渙真沉沉地昏睡過去。

......

“也不知瀋陽局勢如何了。”許纓看著北方烏雲密佈的天空,心裡隱隱有些擔憂。

不僅僅是許纓一人,此時的秦良玉、秦翼明、秦拱明都十分掛念著瀋陽局勢。他們是第二批援遼的川軍,由四川都司張神武率領入遼,現正奉朝廷旨意,在山海關駐紮。

行軍打仗並不輕鬆,許纓管著石柱軍的後勤糧草,需要向地方政府伸手要糧時,她往往還要親自出馬。因是女子身,沿途官員對許纓多有不敬,甚至對秦良玉本人在禮節上都要怠慢些,這些瑣事可沒讓許纓少慪氣。

總算是到了山海關,奉朝廷命令在此暫駐已有半月了,不久前從遼東都司那邊傳來訊息,韃子傾巢圍攻瀋陽,援遼大軍急往救援。這一則訊息,令第二批援遼的許纓、秦良玉等人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兩日過去了,不知瀋陽前線戰況幾何了。

掛念著這種種事端,營門口又傳來陣陣吵鬧聲,許纓將筆下公文寫錯了一筆,她皺了皺眉頭,將錯字塗了去。

“什麼事情這麼吵?”許纓掀開門簾往營門看去,只見將士們相擁在一起,抱頭痛哭,秦良玉的手上正攙扶著一個受傷的少年——是許久不見的少公子馬祥麟!

“祥麟!”許纓不顧形象,提著裙襬往營門跑去。

“祥麟!小舅!”許纓看見他倆臉上的淚珠,便知道大事不好了。

“大舅二舅呢?呂妹妹呢?”

馬祥麟哭得直不起腰來,一向堅強的秦良玉也背過身去啜泣著,只有秦民屏還勉強能說上幾句話。

“你大舅二舅......戰死了。呂渙真率軍誘敵,不知去向,此時恐怕也......”

“小舅,你別瞎說!”馬祥麟哭喊道,“真兒姐不會有事的,她那麼聰明,肯定不會有事的!”

兩個舅舅戰死,好姐妹生死未卜,再看跟在後頭的軍士們,出川前有三千五百多人,此時跟著馬祥麟和秦民屏回到山海關的,不足兩百人。

蒼天啊!這是遭了什麼孽!許纓只覺得一陣天旋地轉,她一個趔趄,幾乎要摔在地上,好容易站穩了腳步,再看母親秦良玉時,她背對著眾人,身子顫抖著,許纓趕緊招呼道:“母親不舒服,快把她送回帳中歇息!”

悲傷與仇恨的氛圍隨著殘兵們的到來迅速席捲了全營。在大帳中,許纓能夠聽到咒罵、嚎哭之聲不絕於耳,在第二批入遼的石柱兵當中,有不少將士的親朋戰友在第一批入遼的部隊裡面,這些在川中戰無不勝的白桿兵們在事前根本沒有料到,對上韃子,竟能慘敗到如此地步。

而對於秦良玉,許纓更是心疼。三十歲時她失去了丈夫,四十歲時又失去了兩個哥哥和精心挑選的兒媳,就算秦良玉再堅強,又能承受多少次這樣的打擊?

而聽到馬祥麟說本地遼軍見死不救的情節時,許纓的心中更是為秦良玉的一心為國感到不值:這麼多親人紛紛為了國事而亡,貪生怕死之輩卻仍逍遙快活地活著,遼東的戰事本就與四川無關,趟這渾水做什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