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二年出生的奇女子

第240章 必要之惡

“這是惡政。”聽罷呂渙真說的徵糧方案,許纓的臉色已經黑了下來。“那麼多難民從韃子的蹂躪下逃到東江鎮,無非是要尋個活路。他們早已把你當成了活菩薩,你卻用徵糧來回報他們的信任。而那些朝鮮百姓……我們剛剛掌控平安北道沒幾天,明明四處張榜安民,可下的第一道政令確實卻是徵糧,這何以安撫人心啊!”

“最大的善政就是讓人活著。”呂渙真反駁道,“東江鎮若是覆滅,百姓們就連性命都要被韃子奪取,更別提存糧了,百姓們既然信任我,那我更要帶他們活命!”

許纓從小受到秦良玉和馬千乘的教育便是要守護好一方百姓,苛政猛於虎。如今當她自己身處民政部主事的位子上,即便心裡知道呂渙真或許說得沒錯,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也讓她難以同意徵糧的決定。

而呂渙真不一樣,她從史書上了解過明末的人間地獄,也知道百姓們被金人奴役後的慘狀。為了避免這個慘劇在華夏大地上出現,她可以捨棄一切,包括她在百姓心中的菩薩形象,也包括她們曾經那個要一直善待百姓的政治理想。

“或許你是對的,呂小娘子。畢竟東江鎮是你一刀一槍打出來的,這幾年來,百姓們跟著你,也總是能活命。”沉默了半晌後,許纓的聲音有些木然,“或許你徵糧的決定也是對的,但是我……我還是難以接受。”

許纓和呂渙真在私下場合都是以姐妹相稱,現在她卻叫自己“呂小娘子”,想必是極度失望了吧。

“你可以不接受,但是這是讓大多數百姓們活命的唯一方法。”呂渙真強壓心中的痛苦說道,“我是東江鎮總兵,此事就這麼定了吧。我知道民政部的人手不夠,這樣,我將石字營劃給你,若有必要,你可派遣他們下去徵糧。”

“屬下遵命。”

年初的旅順一役,已經消耗了東江鎮的大多數糧草,更何況東江鎮的人口還增加了許多。好在透過東江鎮眾人的努力,這一年總算沒有爆發大規模糧荒,終於是撐到了秋收時節。呂渙真從徐光啟那裡引進的甘薯和土豆都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收成。對於東江鎮百姓來說,這顯然是個豐年。

然而,徵糧開始了。當素來對百姓們秋毫無犯的東江軍開始徵收百姓們手中一半的存糧時,他們先是震驚,再是錯愕。起初,有人還以為這是哪支小股軍隊的擅自行動,嚷嚷著要告到呂小娘子那裡去,直到他們看見了總兵衙門貼出的告示,才知道這徵糧的命令,正是出自他們敬愛的呂小娘子之手。

至於新近控制的朝鮮土地,鐵山及周邊地區離東江島最近,由東江鎮直接控制,呂渙真本人也坐鎮此地。朔州和義州兩城,皆有東江鎮駐軍,扶植原來的本地官員和行政班子代為控制。朔州名義上的行政長官還是府尹柳誠庸,而義州則是讓杜範生來主政。

至於這三座城市之外的廣大農村,呂渙真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來細細消化了,於是她乾脆決定不打破農村原有的權力關係,直接用攤派的方式來進行資源收集。她以本地朝鮮地方政府衙門的名義,直接給地方上的鄉紳和豪強們下任務,限期要他們上繳指定數量的糧食,若有不從,再發動東江軍進行強徵。

這樣攤派的方式,倒是大大提高了徵糧的效率。在一些明裡暗裡的勸說、威懾和恫嚇下,平安北道各地鄉紳豪強,大多在限定時間裡湊齊了糧食上繳。免去了東江軍與本地朝鮮百姓許多不必要的衝突。

至於這些上繳的糧食是哪裡來的,那自然是底層的朝鮮農民。

與此同時,東江軍擴軍和各地防務整備也在同時進行中。徵糧行動從另一面推動了擴軍的程序。由於加入東江軍便可以豁免徵糧,青壯們十分積極地報名入伍,其中甚至有不少本地朝鮮人。

然而,呂渙真對於東江軍正兵的入伍標準仍然很高,東江軍作為保護東江鎮的核心力量,其擴張方針是寧缺毋濫,除了要考察應募者體力和專長之外,對於背景不乾淨或性格有缺陷者,也是無法成為正兵的。大部分應募者只能成為輜兵或直接被淘汰。

到了十月初,東江軍正兵人數已達到九千,輜兵人數已達六千。總數有一萬五千,總算和鑲藍旗人數基本持平了。然而這其中有將近一半是新兵,呂渙真安排了張鳳儀的天字營進行訓練,可整訓時間總共不過兩三個月,即便嚴控了兵源,戰鬥力也尚未成熟。

而平安北道的朝鮮邊軍,呂渙真給他們安了個新名頭,叫做“平安北道勤王軍”。名義上的主帥是朔州鎮守元哲,實際上是效忠於東江鎮的朝協軍。這支朝協軍的數量共有一萬,但戰鬥力尚可——起碼是冠絕整個朝鮮半島,因為邊軍是朝鮮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了。

對於這支朝協軍,呂渙真安排了張小武的闖字營進行整訓,除了嚴肅軍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他們熟悉東江軍常用的金鼓、旗號等等,以便在戰場上更好地配合東江軍的行動。

此外,東江軍此次擴軍,也招入了一些朝鮮人,這些朝鮮軍士要麼是本地良家子,接受過漢語教育,要麼是邊貿之家出生,或是漢人移民後代。總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可以讀寫漢語漢字。這些朝鮮軍士將在戰時擔任傳令兵,協調朝協軍們的行動。

至於軍械生產和防務整備,在徵糧政策的配合下,同樣進展神速。朔州、義州和鐵山的城牆要包磚和加固,工程需要大量民夫。得知做民夫可以獲得食物後,本地朝鮮勞力踴躍應募。呂渙真用本屬於朝鮮人的糧食,換得了朝鮮勞力們的賣力工作。

而平虜礦自不必說,為了獲得徵糧豁免,但凡是有點手藝的朝鮮人或漢人,都主動前往平虜礦尋一份差事。各類軍械產量也因此跟上了東江軍擴軍的速度。

為了東江鎮治下大多數人的生命,這一切都是必要之惡,除此之外,呂渙真別無選擇。

而東江鎮儼然已經成為了一架戰爭機器,它已開足了全部馬力,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存亡之戰。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