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二年出生的奇女子

第241章 血書

“胡鬧!魯莽!”袁可立拍案罵道。

坐在下首的登萊巡鹽御史畢懋康、登州總兵沈有容、登州知府陶朗先、萊州知府孫毓英等官員面面相覷。這位袁閣老乃是四朝老臣,素有威望不說,儀態素來也是如翩翩君子一般。今日卻被一紙書信氣到渾身發抖。

“你們都看看,看看那呂渙真做下的好事!”袁可立顫抖地將手中的書信遞出,一旁的下人立刻接過,交給不明所以的下屬們檢視。

“朝鮮內亂?東江鎮出兵平叛?這......這都是些什麼胡言亂語?”覽畢書信後,沈有容第一個叫道。

“這......當真?”畢懋康也喃喃自語道。

這封書信,呂渙真早在漢城的政變發生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一聽聞漢城政變的訊息,她便立刻遣人送往登州。此時袁可立收到書信時,距離漢城的政變只僅僅過去了五天時間。可以說,呂渙真的這封書信,是此時關於朝鮮政變的第一手資料。袁可立書房裡這五位官員,也是大明方面第一批知曉朝鮮政變的人。

身為登萊巡撫,袁可立的職責除了節制東江鎮、拱衛海疆之外,還有一項便是聯絡屬國朝鮮。在遼東淪陷之後,登州便是離朝鮮最近的聯絡點。朝鮮使臣進京,也都是要經由登州,再往天津去的。

按理來說,光海君李琿是受大明冊封的朝鮮國王,西人黨們發動政變將其軟禁,大明無論如何都要對其進行嚴厲質問甚至出手干預的。然而在這個節骨眼上,呂渙真卻率先出兵,在書信送達登州時便已經控制了朝鮮的平安北道,縱使有平叛的名頭,其行為也是在悍然侵佔藩屬國的領土。

在袁可立的角度看,呂渙真的擅自行動讓情況變得極為複雜。原本大明朝廷可以站在宗主國的身份制高點上,從容處理這次政變。不論是另立新君也好,嚴懲叛黨也罷,只要朝鮮的李氏王朝還忠於大明,事情總不至於太糟糕。

可呂渙真一出手,事情的性質就變了。東江鎮乃是個海外軍鎮,原本受朝廷節制的就有限,如今儼然像是個割據一方的軍閥一般,作為第三方勢力介入了這次政變。使得大明朝廷的處理變得十分棘手。若嚴懲呂渙真,則大明朝廷的威信掃地;若強令西人黨還政於光海君,已經政變成功的西人黨怎會乖乖聽話?以最壞的情況來思考,此舉甚至會逼得西人黨倒向金人。

放任東江鎮繼續“平叛”?袁可立知道這更不可能。朝廷是絕不會放任這樣自己無法掌控軍事力量在朝鮮任意壯大的。

下屬官員們還在傳看書信,袁可立背後的冷汗就已經流了下來。東江鎮隸屬登萊管轄,朝鮮是自己負責聯絡的屬國。如今呂渙真的書信已到,恐怕朝鮮方面不久後也要遣使來說明情況。到時候要怎麼將此事情況匯總後上奏天子呢?茲事體大,一招不慎,自己再是老臣,要掉腦袋也不是不可能。

“袁部堂,依學生看,這個呂渙真恐怕是想要割據一方”看完書信後,登州知府陶朗先開口道。“屬國有變,當由袁部堂、由朝廷來定奪如何處置。她不經請示就擅自出兵侵佔屬國領土,其行為已形同藩鎮割據!”

未等袁可立開口,沈有容便已經站出來為呂渙真辯護了:“陶大人此言差矣。呂總兵年中時便上書,說那韃子年底要大舉入侵朝鮮。如今已是九月,可朝廷依舊沒給出任何應對之策。呂總兵在天啟元年時就曾吃過朝鮮人勾結韃子的大虧,如今漢城劇變,東江鎮主動出兵,又何嘗不是為了自保呢。”

“這並非理由。”陶朗先搖搖頭,“若是邊將人人都效仿那呂渙真,只怕大明九邊都要全亂套了。呂渙真女子為將,本就是牝雞司晨,誰敢說她主動出兵沒有私心?袁部堂,學生以為這呂渙真自東江開鎮以來就未曾收復寸土,如今還褫奪屬國領土,其心可誅。當上奏天子以治其罪,並另擇良將以領東江鎮!”

“未收復寸土?好啊,敢情那遼南八萬難民,是韃子大發慈悲主動放回東江鎮的!”沈有容毫不留情地回嗆道,“陶大人別忘了,那韃子的貝勒阿敏,現在還在京城的地牢裡鎖著呢!”

眼看兩人的衝突要升級,畢懋康和孫毓英趕緊打起了圓場。這才讓兩邊偃旗息鼓。但袁可立能看得出來,沈有容和畢懋康的立場明顯是偏向呂渙真的,陶朗先和孫毓英則是反對呂渙真的此舉。

此事若真上奏到皇上那裡,想必朝堂上的諸位臣工也將如此分為兩派,激烈爭論吧。袁可立想。如此大事,自己還是再等一等,不能只聽呂渙真一面之詞,等朝鮮使臣來了之後,瞭解情況了再做定奪。

果不其然,四日後,來自朝鮮王京漢城的使臣抵達了登州,向袁可立陳述政變始末。

來使乃是朝鮮司譯院通事李禎。此公是漢學專家,不僅能說一口流利地漢語,對大明官場禮儀也頗為熟悉。

在遞上由西人黨領袖金尚憲、李貴、金自點等重臣共同署名的摺子後。他聲淚俱下地向袁可立講述了光海君李琿的殘暴行徑、西人黨不得不發動政變的理由,以及東江軍跋扈無狀、擅自入侵屬國的情形。

李禎的描述條理清晰,並無漏洞。若是換別人來,恐怕已經將此事定性為東江鎮的入侵行為。可袁可立與呂渙真見過面,也大概清楚她的為人。他對呂渙真曾寄予厚望,始終不願相信她是出於自身野心做出這樣魯莽的行動。

此外,李禎話裡話外無時無刻不在請求袁可立上奏天子,封綾陽君李倧為王,這種急於獲取合法性的行為,也引起了袁可立的警覺。若是廢黜光海君果真是人心所向,西人黨們大可藉著朝廷的背書,步步為營地將綾陽君扶正才對。

登萊與朝鮮間畢竟隔著茫茫大海,任何訊息都有滯後性。念及此處,袁可立還是決定再等等,看看事情會不會有變化。

果然,這麼一等,就等來了重要的訊息。九月十七這天,巡檢司衙門急報,一艘來自東江鎮的軍船,即將靠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