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曹睿居然連太子都冊立完了,又出動傾國之兵。基本上把能帶的都帶來了,這是來拼命呀!
只有尚書令蔣琬鎮定自若。
蔣琬,字公琰,是蜀漢自諸葛亮之下頭號重臣,與諸葛亮、董允、費禕被後世合稱“蜀漢四名相”。
蔣琬年少時便好學,聰明過人,儀態軒昂,氣度不凡,青年時與表弟劉敏因才學而知名,是荊楚一帶的奇才,受到諸葛亮的格外關注和悉心培養。
諸葛亮駐守漢中,北伐曹魏,蔣琬便留守後方成都,作為丞相長史,統領丞相府的一切事務。諸葛亮每次征伐,蔣琬常籌集糧食,組織運輸,補充兵源。
諸葛亮常說:“蔣琬託志忠雅,當與我共贊王業”,又秘密上表對劉禪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諸葛亮上表提拔他為兼任朝廷尚書令,儼然把蔣琬作為後繼者。
蔣琬感激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也十分盡心稱職,與楊儀費禕南北內外,共同輔助諸葛亮。
劉禪望見蔣琬之狀,於是問道:“尚書令如此鎮定,難道已有破敵良策?”
“臣不才,實無良策。但是臣知丞相派楊長史回朝,必定已有對策可當面奏報。”蔣琬鎮定地答道。
楊儀大笑著說:“知丞相者,尚書令也。丞相的確早有對策:
第一,魏國後方未平,北有公孫淵,南有孫權,魏軍想速戰速決,而我軍可以逸待勞,遣使邀二國共擊魏軍。
第二,魏軍可戰之兵非西北、荊揚、幽州莫屬,這都是邊境久戰之兵。如今西北已失,荊揚、幽州為防孫權、公孫淵必不肯輕動。因此,魏軍雖然號稱百萬,所將之兵,不過二十五六萬,且多是中原屯田、新募之兵,而我軍也有十數萬,都是久戰之士,加上連戰連勝,士氣旺盛,可以一敵三。由此可見,魏軍其數雖多,不足懼。
第三,魏軍五路並進,如我軍各路分兵拒守,怕被各個擊破。如果我軍集中兵力於緊要關隘,挫敵於城下,待敵士氣消弭,糧草不濟,可一戰而勝。五路當中,東面虎牢關與後方蒲津渡口最為緊要。虎牢關已派驃騎將領魏延、安國將軍關興、偏將軍關索等領兵二萬鎮守,蒲津渡口已派偏將軍霍弋、裨將軍黃崇領兵一萬駐守。”
劉禪聽罷,又驚又喜,笑著說:“相父真是神人啊,頃刻間即可退敵五路大軍,有相父在,朕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只是......”楊儀欲言又止。
劉禪見狀問道:“可是相父還有何見教?楊長史但說無妨。”
楊儀再次跪拜說:“丞相有親筆書信在此!蒲津渡連線關中,關中重鎮非長安莫屬。今長安新得,民心未附,怕被魏軍煽動,郡縣有反叛之志。如果長安有失,則我軍失去西北根基,全盤皆輸。因此,長安絕不可失。而長安之事,非.....”
楊儀頓了頓,抬頭正色說道:“非得陛下御駕親臨,令將士皆效死命,那麼西北才能鎮服。不如此,不足以定長安,固洛陽!”
楊儀又將諸葛亮人員部署一一道出。
眾臣一聽都大驚失色,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