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中丞相府
眾人領命後正準備退去準備。
只見姜維坐在席上不肯離去,思忖再三,終於起身作揖一拜,說道:“稟告丞相,我有一計!只守蒲津渡口並不是萬全之策,蒲津渡連線關中,而關中重鎮非長安莫屬。如今長安新得,民心未附,極易被魏軍煽動,郡縣怕會有反叛之志。如果長安有失,那麼我軍失去西北根基,全盤皆輸。因此,長安絕不可失,必須重兵鎮守。”
諸葛亮稍微一愣,點頭稱是:“我也知長安是我西北根基,李嚴在長安,可擔此任。”
姜維遲疑半響,猶豫地說:“長安之事,怕是戰將難任。依我之見,非......”
“伯約,不必顧忌,但說無妨。”諸葛亮看出姜維遲疑,微微笑道。
姜維於是跪拜在地,大聲地說:“我思慮再三,魏帝尚且親征,可見是舉國之力與我相爭,我們絕不可輕視。因此,長安之事.....非得......非得陛下御駕親臨!令將士都效死命,那麼西北才會鎮服。不如此,不足以定長安,固洛陽!”
眾人一聽都大驚失色。
“混賬!姜維,你好大膽子!算計算到陛下頭上了!你可知陛下親臨長安,如果有失,那麼大漢休矣!”左將軍吳懿立刻出聲反對。
話說吳懿,字子遠,是蜀漢太后吳氏的兄長,當今國舅外戚。吳懿隨蜀漢丞相諸葛亮數次北伐曹魏,並與魏延在陽溪大破魏將郭淮、費曜,進封高陽鄉侯。他為人高亢強勁,人緣極好,又因妹妹的身份,一直都是蜀漢軍中大將。諸葛亮上表提拔他為四方重號將軍之一的左將軍,常作為魏延的副手聯合作戰。
作為國舅,吳懿自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外甥皇帝。他膽子小,從未出過遠門,如此長途跋涉,身心未必受得了。加上雍涼新定,皇帝遠赴長安,萬一中途遇到叛亂,實在是危險呀!
姜維跪在地上爭辯道:“我也知此事兇猛,但關乎國運,洛陽大戰乃是千載良機,我們必須舉全力應戰!陛下親臨,三軍將士知曉陛下就在身後,必定士氣大振,全力死戰。如此,我們才有更大的機會勝利!”
“無論怎麼說,也不能置陛下於險境呀!洛陽和陛下,孰輕孰重?此事萬萬不可!”人群中仍有人激烈反對。
諸葛亮沉思半響,忽抬頭正色說道:“我認為,伯約所說,很有道理!”
眾人大驚,丞相這是行險,再說陛下也未必同意呀!
只見諸葛亮嚴肅地繼續說道:“誠如伯約所說,此戰關乎國運,大國相爭,就要盡全力!魏主尚且親征,陛下怎能坐視不理?如果陛下能坐鎮長安,那麼三軍將士,無不效死命,定能力挫敵軍!況且長安居於後方,有李嚴等人輔佐,並不兇險。此事,就這麼定了!我將親寫書信,勸諫陛下!”
諸葛亮略一思索,拿起手中的令牌,下令道:“楊儀聽命,令你速持我書信,入川稟告陛下,陳述厲害,陛下英武聖明,必能體察下意,御駕親臨!
天子出行,防衛不得大意。令相府長史兼尚書令蔣琬、相府參軍馬齊、相府從事中郎樊岐、衛尉陳震、執金吾尹賞、大長秋梁虔、大鴻臚梁緒、尚書僕射李福、尚書習忠、光祿大夫向朗、左中郎將杜瓊、諫議大夫費詩、黃門侍郎陳祗、黃門侍郎郤正、虎賁中郎督輔國將軍董允、揚武將軍鄧芝、中領軍向寵、騎都尉張紹(張飛次子)、長水校尉諸葛均(諸葛亮之弟)、虎賁中郎將糜威、羽林中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羽林左部督陳曶、羽林右部督鄭綽、司鹽校尉岑述等人共領軍一萬,護送陛下前往,與關中都督李嚴同守長安。
到了長安後,蔣琬主內政、兼任雍州刺史,領陳震、李福、向朗等處理朝政,並與涼州刺史徐邈,安撫西北各郡,供應前線軍需;
李嚴主軍事,領軍隨時增援蒲津渡口,平息各地潛在叛亂;
董允、向寵居中宮,統領禁衛軍護衛陛下。”
諸葛亮頓了頓,繼續下令道:“關中安排妥當後,即刻令各地全力支援洛陽!
傳令長安,後將軍吳班、廣武將軍廖化、護軍將軍柳隱等人速領關中兵馬前來。
此外,速去南中傳令,令庲降都督馬忠、撫戎將軍張嶷與南蠻王孟獲、祝融速領南中之兵來洛陽與我匯合。”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