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說完這些,略一思考,繼續說道:“至於成都,日常政務,任命侍中郭攸之,為首席留守大臣兼任益州刺史,領勸學從事譙周、屯騎校尉孟光、太學博士許慈、成都令何祗,共同處理蜀中政務。
守衛方面,留武略中郎將杜祺、綏戎都尉盛勃、典曹都尉劉幹、參軍都尉來忠、諫言都尉習隆、中堅都尉向充,護衛成都。
川中各處,以尚書張表(張松之子)繼任南中庲降都督,李豐(李嚴之子)仍為江州都督,徵西將軍陳到仍為永安都督,鎮守川中各郡。”
眾人見諸葛亮頃刻間便佈置妥當,之前的擔憂也消散了許多。左將軍吳懿嘆息一聲,也只能祈禱陛下一路平安了。
這時,楊儀忽然問道:“丞相,依我看,如今正是四處用兵之際,吳蜀既然聯盟,當同心攻魏。永安常駐大軍,十分可惜,可否調遣永安守軍參戰?”
司馬費禕急忙出列制止,“莫急莫急,這事從長計議。我軍與魏軍是明戰,但依我之見,東吳孫權也不可不防。
我先前數次出使東吳,知道吳蜀雖然聯盟,但是孫權暗懷壯志,又唯利是圖,不是忠義之輩。
魏軍出征在即,怕孫權襲擾後方,必出使勸和。孫權善於從中取利,如魏強則連蜀,相反蜀強則連魏。昔日關公荊州之敗,也是這個原因。
如今我軍連戰連捷,奪取魏都,有中興大漢、光復中原之象,孫權絕不會袖手旁觀。如我軍勝,孫權可順勢攻取魏之荊州、揚州,如魏軍勝,孫權必率水軍西攻永安,與魏軍平分蜀地。此間情境,丞相不可不察!”
費禕,子文偉,與諸葛亮、蔣琬、董允被後世並稱為蜀漢四名相,是北伐前線諸葛亮隨軍相府的重臣。費禕深得諸葛亮器重,屢次出使東吳,完美聯合兩國,孫權非常驚異於他的才能,加以禮遇。諸葛亮因為費禕志慮忠純,又有軍政之才,召入北伐軍中輔助軍政,與成都蔣琬遙相呼應,並打算讓他接替蔣琬之後承擔蜀漢國政。蔣琬和費禕,一南一北,一內一外,共同輔佐諸葛亮處理軍國政務。
諸葛亮搖扇笑道:“文偉(費禕字文偉)真知灼見,十分明智。我知孫權素無道義,雖然和他聯盟,但也只是希望他在東面羈絆魏軍,未肯輕信其心。昔日,關公之恥,先帝之恨,我未嘗一日敢忘!永安大軍絕不可動,至於兵力調遣,我另有定論。”
吳懿、楊儀都稱諾退下。
諸葛亮思考了一陣,下令道:“至於其餘關隘,令鎮北將軍劉邕、偏將軍爨習鎮守洛陽北面孟津渡口;
令平東將軍諸葛誕、裨將軍杜義領軍五千,鎮守洛陽南面大谷關;
洛陽西面函谷關,也須防備,令建義將軍閻晏、討虜將軍上官雝領兵三千增援;
眾將只須堅守,不得出戰!”
“領命!”
“傳令漢中,命偏將軍劉敏、篤信中郎將丁鹹、典軍中郎將官雝據守漢中外部險要,命漢中都督兼太守呂乂守城,隨時支援劉敏、丁鹹等。漢中守軍一萬,只須堅守,不得出戰!”
“諾!”
諸葛亮將手中的令牌一一發出,正色說道:“我自領大軍居洛陽,其餘諸將聽候調遣。待三軍齊備,即刻開赴虎牢關與曹睿決戰!此次出兵關乎國運,眾將都須依令而行,任何人不得有誤。違令者,軍法從事!”
“諾!”眾人都領命退去準備。
決定天下歸屬的一戰,終於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