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微微一愣,”馬參軍是文官,初上戰場,面對殺人如麻的叛軍,會膽怯,也是人之常情。”
諸葛亮苦笑了一下,”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我天曾經以為,幼常多歷練歷練,自然會成長的。直到後來,我將幼常徵為參軍,常常與其談論軍事謀略,實在是令我大為暢懷,竟漸漸放鬆了對幼常的磨練.....”
諸葛亮眉頭緊鎖,嘆息道:“幼常真的是荊楚奇才,深得我心。他知道我們自入主益州後,一直派系複雜,既有先帝遺部荊徐舊臣,又有益州本土士族。益州派系但求自保,不想打仗,所以,北伐還須倚仗荊徐舊將。幼常與我同起於荊州,知道我平日裡待他如同親子,一直期盼他能夠有所作為、他日成為大漢棟樑。於是知恩圖報,一直想替我維護住北伐大旗,所以這才主動請纓,去守,那街亭.....”
諸葛亮越說越痛苦,“我明知幼常無統兵經驗,但是為公想讓荊州主戰派掌握軍權、激勵北伐士氣,為私想讓幼常出人頭地、一戰成名,竟然答應了,這個糊塗的請求......”
諸葛亮重新閉上眼,“都是因果報應啊!我對幼常愛非其道,致使他性情變得高傲自大。我知道他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來證明,離開了我的庇護,他也能獨當一面,能為我分憂,扛起北伐大旗,因此才偏執地在街亭違揹我的指令,上山紮營......”
“可是,他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魏軍....”諸葛亮緩緩睜開眼,“那張郃的五萬大軍,豈是那麼好對付的?幼常破綻一露,張郃便抓住機會。魏軍團團包圍,又斷絕了我軍的水源。絕境之下,本該激發求生的勇魄。但是,幼常,唉,秉性難移!大難之下,他作為主將,居然手足無措,最終拋棄將士,臨陣脫逃,致使我軍大敗!要不是王平將軍,唉.....”
諸葛亮越說越氣憤,“不僅如此,幼常還畏罪潛逃,讓長史向朗替他隱瞞行蹤,實在是令我痛心啊。”
諸葛亮說著說著又變得傷感起來,“幼常違揹我的將令在先,臨陣脫逃在後,甚至還畏罪潛逃。三軍在前,有此三過,如果我饒恕幼常,今後何以治軍,何以服眾?因此,就算是我有心保他一命,也是難比登天了.....這才是,我非斬幼常不可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說完眼眶竟漸漸溼潤了,”哎~我為自己的錯誤決定,付出了代價,揮淚斬了幼常。但是,我也是凡夫俗子,我斬幼常,如斬骨肉,肝腸俱斷吶!那一刻,我真的痛心疾首,又悔恨不已,回想起先帝曾對我說過馬謖不可大用,方知先帝之高明,我不能及啊。”
諸葛亮閉上眼,不再讓淚水流下,“其實不是幼常負我,是我害了幼常。如果不是我對他如此溺愛,也許他不會變得目中無人、小視敵軍;如果不是我一時糊塗,為了給他一個機會,派他去守街亭,也許他不會犯此大錯。如果我能讓幼常多些歷練再上戰場,哪怕多一點點,也許他便不會在重壓之下,心理崩潰,做出臨陣脫逃的荒唐事來。如果,也許.....幼常根本就不適合作為一軍統帥,他只適合待在我身邊,做個參謀。這樣起碼,他能保住性命......唉,這一切,都是我用人不明。我將錯誤的人,放到了錯誤的位置上,終致北伐無功,幼常抵命,實在是害人害己啊!”
諸葛亮說完,睜開眼,平靜地注視著姜維:“這些話,我平日無法與人說。為了維護北伐大業,我只好讓幼常繼續承擔著罵名,咬牙繼續前進。只是每每夜深人靜,我想起這些,無不痛哭流涕,不知幼常在天之靈能否原諒我?千古之後,是非功過,後人該如何評論?”
姜維聽完感動不已地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馬參軍既知丞相,定能體察丞相良苦用心,一切都是為了北伐大業!”
諸葛亮咳嗽了兩聲,嘆息道:“唉,北伐大業,其中用心,真正有幾人知?世人都說我為報先帝,為了個人私名、窮兵黷武,挑戰大國,是以卵擊石。”
諸葛亮頓了頓,”的確,我是想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但是更重要的,是為了天下子民。如果大漢果真不可扶,於天下百姓再無益處,我諸葛亮也絕不是為了個人聲名去盡愚忠而棄天下於不顧之人。
我大漢立國四百多年,雖然到桓靈二帝,朝政腐敗,災難頻頻,引得天下大亂,但是大漢留下了一套成熟的治國體系和綱常倫理,只需用人得當,君賢臣明,還是能夠重回盛世。
相反,曹魏雖然地廣民多,但是他們以權臣竊居立國,得位不正,曹丕又以九品中正法保證士族利益收攏其心,雖一時得逞篡位稱帝,但是時間一久必定皇權旁落,士族崛起。曹魏自身不正,綱常失道,無君臣之道,父子之情,兄弟之義,怎能要求臣下盡忠,父子兄弟相和?日後怕是會爭先仿效,或悖主弒君,或手足相殘,如此天下必定再次大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而東吳以武立國,素無恩信,只得頻頻賞賜拉攏功勳宿將,致使江南士族強盛,武將世襲兵卒私有,如此一來自保有餘,戰則無功,北伐一再失利。況且孫氏立國三代,都無安邦利民之心,只想稱霸中原。孫權更是首鼠小人,素無道義,有此人在,天下更是不得安寧。
正是因為我看透了魏吳的狼子野心於天下無益,我才力主討伐。恢復大漢基業,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之道。只是當今世人看不透利害,不知我心罷了。北伐如果成功,自然最好,就算不成,千古之後,自有人評說!”
姜維聽完再次拜服,跪在地上激動地說:“原來丞相有如此大義用心。丞相萬世人傑,一心為國為民,必定千古傳頌。姜維何其有幸,得遇丞相,追隨左右,今生無恨!”
諸葛亮俯身拉起姜維,緊緊握著他的手,拍打著,欣慰地說:“能遇到伯約,我才是何其有幸!北伐大業,可能需要窮盡數代之力,我一直在尋找傳人,可繼承我志。
我生平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我本想傳於馬謖,可惜他中道逝去。我原以為馬謖之後無人可授,直至遇到伯約!
伯約文武兼備,忠義無雙,是我軍難得一見的帥才。我今將所著《兵法二十四篇》傳授於你,望你能潛心學習。學成之後,多做註解,傳閱三軍,教習兵法,為北伐增益。如此,假以時日,伯約必定可以成為大漢棟樑!”
(註解,整個三國時期,能把兵法心得著書立作的,只有兩人,一是曹操,二是諸葛亮)
姜維一聽又跪倒在地,感激涕零:“姜維本一小吏,誤入歧途,承蒙丞相教誨,得以棄暗投明。丞相不曾以降將待我,反而常常親身教導,使我受益匪淺,如同撥雲見日,恩同再造。我無一日不思以死報效丞相,今得丞相所傳,敢不盡力!必定肝腦塗地,立誓興復大漢,至死方休!”
“好~好~好”,諸葛亮感動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