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圖亦是附和道:“主公,此乃千載難逢之機!我等正可藉此機會,南下討平袁術,再順勢席捲中原,則霸業可成矣!”
然而,另一側的沮授卻眉頭緊鎖,出列道:“主公,此事恐怕不妥。天子此舉,名為封賞,實為捧殺!若主公接下這王爵,便會如袁術一般,成為天下眾矢之的。”
“且曹操已得征伐之名,我軍若動,必與其生出齟齬。”
“依臣之見,我等當上表推辭,靜觀其變,待曹操與袁術兩敗俱傷,再行定奪。”
“迂腐之見!”
逢紀立刻反駁道:“主公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掃平公孫瓚,雄踞四州之地,功高蓋世,封王何嘗不可?此乃理所應當!若此時退縮,豈不令天下英雄恥笑?”
袁紹聽著堂下兩派爭論,本就優柔寡斷的他,更是心亂如麻。
賈詡將一切看在眼裡,待他們爭論稍歇,才不緊不慢地拱手道:“大將軍,外臣還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袁紹道:“文和先生請講。”
賈詡故作憂慮地嘆了口氣:“唉,外臣來時,聽聞長安城中,陛下與群臣商議時,曾有言……言曹孟德雖是忠臣,卻有梟雄之姿,其勢若成,恐非漢室之福。”
此言一出,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袁紹心中的迷霧!
原來如此!
天子的目的,除了袁術外,還想讓自己收拾曹操!
難怪會給自己“封王”這樣大的賞賜!
“哼!曹阿瞞,宦官之後,狼子野心,我豈能不知?”
袁紹冷哼一聲,眼中殺機畢露:“天使放心,回去告訴陛下,本初明白他的苦心。我即刻起兵,南下討賊!無論是誰,只要是威脅大漢的,我本初都會將其除掉!”
賈詡深深拜道:“大將軍深明大義,實乃漢室之幸,天下之幸!外臣,這就回去向陛下覆命!”
……
初平四年,四月。
中原大地,戰雲密佈。
曹操的大軍如同一柄鋒利的尖刀,率先刺向南陽的腹地。
夏侯惇一馬當先,其麾下的青州兵戰意高昂,連克數城。
袁術急忙派遣大將紀靈,率軍十萬迎敵。
雙方在陳郡一帶展開拉鋸。
曹軍雖精銳,但曹操心有顧忌,始終分出一部兵力防備東郡的袁紹,不敢全力猛攻。
紀靈的兵馬雖眾,卻軍紀渙散,不堪一擊,一時間,戰局陷入了僵持。
五月。
袁紹的大軍終於姍姍來遲。
然而,他並未如曹操所想,從北面直擊袁術,而是陳兵於兗州與豫州的邊境,大有隔岸觀火,甚至隨時準備從背後捅曹操一刀的架勢。
如此一來,中原戰場形成了一個詭異的三角。
曹操攻袁術,防袁紹。
袁紹防曹操,也對袁術虎視眈眈。
而袁術,則在兩大諸侯的夾縫中,竟然奇蹟般地支撐了下來。
他坐鎮宛城,聽著前線傳來的戰報,愈發覺得自己天命所歸。
“哈哈哈哈!看到沒有!”
“曹阿瞞與袁本初,兩路大軍,數十萬兵馬,卻奈何我不得!”
“此非天命,何為天命?”
沉浸在帝王迷夢中的袁術,完全沒有意識到,他之所以能撐住,並非自己強大,而是他的兩個敵人,彼此之間比對他更加忌憚。
而關東的這場混戰,也牽動著天下所有人的目光。
荊州,劉表加固了襄陽城防,嚴令各部不得出境。
但也整備軍隊,大有一副隨時出兵摘桃子的樣式。
幽州,公孫瓚聽聞袁紹南下,欣喜若狂,立刻加大了對冀州北部的攻勢,試圖趁機奪回失地,可惜他已是強弩之末,收效甚微。
徐州,老邁的陶謙惶惶不可終日,一面派人向曹操示好,一面又暗中遣使去見袁紹,只求戰火不要燒到自己的地盤。
這點與歷史上不同。
歷史上,可不止曹操與袁紹兩家攻打袁術,還有呂布等諸侯,也都趁機參了一腳。
所以袁術才會兵敗如山倒。
但如果只有曹操和袁紹這兩家的話,照這個趨勢下去的話,他起碼能夠撐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