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諫成聖下,大明死諫官!

第25章 遊南京,世襲制的顯現啊!

已經窩在家裡大概兩週的葉言,除了控制分身,以及必要上朝外,今日還是他第一次毫無目的的遊逛洪武的京城。

目光所及,不說像後世南京城那般人山人海,但該有的街巷,人流那是完全的不缺。

‘真不錯啊……’

葉言前世也沒有旅遊過南京,對他而言這也是人生第一次,不過第一次旅遊來的是洪武時期啊。

他混在這熙攘的人流中,感受著這座帝都的景象,四周吆喝的小販、挑擔的農夫、匆匆的吏員、甚至還有幾個身著儒衫卻面有菜色的讀書人擦肩而過。

街角的茶肆裡,幾個衣著體面的人正高談闊論,隱約聽到“聖上……取士……文章……”之類的詞句,想必又在爭論那惱人的選才之事。

他的腳步不由慢慢停下,視線鎖定那落魄的寒門讀書人,以及與他爭辯卻穿戴整齊的世家讀書者。

有些事總要反省,科舉停十年啊,作為現代人他斷然認為這是絕對錯誤的。

‘十年啊……’

他揹著手,看著四周這些努力的人,雖然二月份會試已經結束,但他穿越來的時間恰恰是七月,也逢八月各地的會試開始時間。

十年是整整一代人的光陰!

多少寒窗苦讀、懷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夢想的貧寒子弟,他們的上升之路將被徹底堵死。

這不僅僅是個人前途的斷絕,更是對整個社會階層流動的致命打擊……十年會讓朝廷官場進一步固化、板結,最終形成一個只知維護自身利益、脫離底層疾苦的龐大官僚集團,這恰恰也正是他那個時代歷史書上描述導致明末景象的根源之一。

而且,人才選拔的渠道被單一化的只剩下舉薦,對於急需壯大國力、開拓疆土的大明來說,無異於自斷臂膀。

“昏招!絕對的昏招!”

葉言幾乎要脫口而出,是帶著後世人的上帝視角和憤慨……

然而,當他目光掃過街邊一個正在為幾文錢與小販爭得面紅耳赤的落魄書生,再聯想到剛剛穿越時,在早朝上高喊‘恢復井田’的腐儒周德芳,還有那些只會寫華麗文章,一到實務就抓瞎的古代官員……

朱元璋最初那句,“觀其文詞,若可與有為,及試用之,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甚寡。”的無奈嘆息,彷彿又在耳邊響起。

葉言沉默了,腳步也變得有些沉重。

站在洪武四年朱元璋的角度看,停科舉十年,似乎……又有那麼一點道理,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務實和無奈?

朱元璋是什麼人?一個從屍山血海裡爬出來的開國皇帝,一個極度務實、痛恨空談,要求官員必須能措諸行事的實幹家。

他親眼目睹了元末的腐朽,深知空談誤國,洪武初年這幾屆科舉選上來的是什麼人?

是像周德芳那樣滿嘴‘三代之治’、‘井田聖法’,卻對一畝地產多少糧、流民幾何、邊關軍餉幾錢毫無概念的腐儒,正如朱允炆時期的那兩個獻策的老師,方孝孺之輩。

是隻會寫花團錦簇、引經據典,卻連算盤都打不利索、處理不了一鄉一里糾紛的書呆子!

是可能連五穀都分不清,卻對朝廷大政指手畫腳的後生啊!

這些人,對於百廢待興,元孽為除、急需實幹型人才穩定基層、恢復生產、充實國庫、鞏固邊防的大明來說,有什麼用?

把他們放到位置上,輕則誤事,重則可能像周德芳一樣,提出恢復井田制這類荒謬絕倫,足以導致國家衰敗的人才啊。

‘但停下十年的科舉,何嘗不是在給大明換血……十年後尚能堅持的讀書人,斷然比放棄者更有毅力,更想當官。’

沉澱十年的考生,斷然是比現在大明初立,心思繁雜的人強很多。

十年時間,老朱也能對先有隊伍中,那些貪腐之輩進行大肆掃清,還朱棣時期一個可以完全掌控的大明。

‘老朱啊,有時候給人感覺很魯莽,但……似乎想一想也很高明。’

葉言腳步突然一頓。

“但停十年科舉,對此刻的朱元璋和他的大明來說,或許是一劑不得不服的猛藥,甚至是務實的選擇……但這藥,毒性太大,傷及的是整個國家的文脈根基和長遠未來。”

葉言走下石橋,注視前方浩蕩的人群們。

‘老朱啊老朱,你看到了眼前的‘虛文誤國’,卻低估了徹底堵死‘正途’帶來的更深遠、更隱蔽的傷害,寒門士子十年無望,階層固化加劇,社會矛盾在無聲積累……關於科舉,我和我的‘分身’們,還得給你好好上上課,哪怕是用死諫的方式!’

他下定了決心,也思考的更加清晰,尤其對當前大明於科舉的問題,看法。

“有這時間,尚且去看看鄉試的考場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