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諫成聖下,大明死諫官!

第43章 實務冊子偷偷分發,缺席?

洪武四年,秋,應天府貢院。

距離鄉試開考僅餘的二十日裡,貢院中瀰漫著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與躁動。

而在這種這焦慮的氛圍中,幾本薄薄的、紙張粗糙、裝幀簡陋的小冊子,被貢院的雜役悄無聲息地分送到了各間號舍的案頭。

沒有署名,沒有華麗的封面,只有樸素的封皮上印著幾個簡單到近乎粗鄙的字:《田畝實算》、《河工淺識》、《軍屯利弊談》、《市井錢糧初窺》。

當時。

“這是什麼?新出的時文集子?怎地如此粗陋?”

一個江南口音計程車子王某拿起一本《田畝實算》,皺著眉翻了兩頁,隨即嗤笑出聲,“哈!‘畝產幾何?豐年何價?災年何價?賦稅幾何?佃戶得幾何?’全是這等村野俚語,數字羅列!粗鄙!粗鄙不堪!連個‘之乎者也’都無,這也配稱書?!”

他隨手將那冊子丟在牆角,如同丟棄一件腌臢之物,臉上盡是鄙夷。

同屋的幾位江南同鄉也紛紛效仿,翻了幾眼便覺汙了眼睛,有的直接用來墊了桌腳,有的則團成一團丟出窗外。

然而,在另一間較為偏僻的號舍裡,氣氛卻截然不同。

張石頭,那個曾在貢院門前被王秀才羞辱的軍戶子弟,此刻正顫抖著雙手捧著一本《河工淺識》。

他學問不深,但這本小冊子上的語言,卻與他平日在家鄉衛所聽老河工、老屯長們講述的經驗幾乎一模一樣!

冊子裡沒有引經據典,沒有華麗辭藻,只有最直白的描述,例如河堤如何夯築才結實?不同土質對水流有何影響?常見的潰堤徵兆是什麼?枯水期、汛期如何分別處置?如何估算所需民夫和物料?甚至連如何組織人手、如何防範胥吏剋扣都寫得清清楚楚!

“這……這……”張石頭激動得說不出話,手指摩挲著粗糙的紙張,彷彿能感受到編寫者的心意。

“這不就是俺爹、俺叔他們年年唸叨的事嗎?朝廷……朝廷,聖上真的派人去問過?還寫成了書?”

他想到了那日遇到的太子,想到幫助自己的李大人,看著這書籍,他看的相當認真。

最後甚至分享給了原本並不在乎,甚至此前提點他多讀八股的李兄手中。

對方隨手翻了幾頁這書,臉色漸漸就變了。

“這些書……嘶!完全和八股文不同,這和告示說的實務之策,近乎一樣?”

李某越看越心驚,這些內容絕非閉門造車的空談,其細節之翔實、觀察之入微,分明是真正在底層摸爬滾打過,且對經濟民生有深刻洞察的人才能寫出!

他之前雖支援改革,但也苦於無處學習實務,此刻這些小冊子在他眼中,瞬間變成了無價之寶!

“石頭,快看這本!”李某將《市井錢糧初窺》遞過去,指著其中一段關於糧商囤積居奇常用手法的描述,“這才是真學問!比那些空談‘重農抑商’、‘輕徭薄賦’的奏章實在萬倍!寫這書的人……是真懂民間疾苦,真想為朝廷選能用之才啊!”

張石頭湊過去看,雖然看不太懂具體的算計,但那些描述的情狀,與他隨父進城賣糧時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奸商伎倆如出一轍!

“李大哥,俺……俺覺得,朝廷這次好像……是來真的!”他黝黑的臉上因激動而泛紅,眼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希望,“這,這還可能是朝廷派下的那位官員,李魁大人做的。”

“李魁那...考官嗎?”

士子和百姓知道的情報都差不多,他們不知道李魁到底經歷過什麼,但深知他是此次科舉改制的負責人,這一點告示寫的極為清楚。

訊息像風一樣在貢院內某些角落悄悄傳開。

“快去看!牆角那本《軍屯利弊談》!寫得太實在了!”

“什麼?真有講種田治水的書?不是酸文?”

“噓!小聲點!別讓隔壁那幾個江南的聽見,他們正笑話呢……”

“笑話?哼!我看他們才是笑話!這書裡寫的,句句都是咱莊戶人、軍戶心裡明白卻說不出來的話!”

一些出身寒微、或本就關注實務計程車子,如同在沙漠中發現了甘泉,紛紛找出被自己忽略或丟棄的小冊子,或獨自鑽研,或三五成群低聲討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