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諫成聖下,大明死諫官!

第75章 太子的請教,通貨膨脹的道理啊。

“葉言你這話說的……可宋朝交子不也是如此嗎?”

葉言卻點點頭,甚至笑道:“確實如此,但殿下你知道為何這種桑皮紙能被稱為錢嗎?那是其上是有朝廷印信,也才代表國帑帑信之用,這才是可以稱為有價值的錢財。”

他說這話,也不想太繁瑣的浪費時間解釋,所以接下來的動作相比那些前世看到的穿越者前輩動作,看起來更直接,有更加容易理解。

他拿起另一張一模一樣的寶鈔,疊放的置於第一張之上。

“既然這點道理殿下已經明白,那麼下官便再告訴你一點……寶鈔真正的然問題在於——”

葉言再拿起第三張、第四張……很快竟然在桌上疊起了一小摞寶鈔,他此刻表情才徹底肅然。

“若朝廷,若陛下今日印一萬張,明日印十萬張,後日印百萬張……源源不斷,如江河之水湧入市井,只為推行寶鈔,只為實行寶鈔之策的利益,為了大明能有萬張通行的錢款,殿下且說,這合理嗎?”

朱標其實下意識想說合理,這是因為他站在太子角度,站在統治者角度看問題。

老朱那麼堅持寶鈔之策的原因也是這點,這對統治者而言太特麼合理了,推行寶鈔國家才有錢,國家這是造了很多原本不存在的錢富國。

不過朱標他畢竟不是皇帝,他也不是老朱那種死板性格的人,這輩子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他的那些老師,你看看朱標的老師都是誰。

一是教他四書五經的宋濂,二是時不時給他說幾嘴朝廷之策的太師李善長,以及劉伯溫其實也多次教導過他。

這幾位都是留名千古的臣相,沒一個簡單的,他的思維也因此和老朱簡直是兩個方向的極端。

尤其朱標看著葉言面前那越疊越高的寶鈔,現在也若有所思了。

“……”

葉言看他不說話,便知道朱標開始思考,他又忽然拿起最初那枚銅錢,指著它說:“殿下應該也隱約明白了什麼,那麼下官再說的簡單點,您看這一文銅錢所代表的鹽...或者說,這天下可供買賣的米糧、布匹、鹽鐵……這些實實在在的貨物,其總量在短期內,是相對固定的,不會因為朝廷多印了寶鈔,田裡就立刻多長出一石米,百姓就立刻多織出一匹布。”

他又忽然將銅錢放到桌上,同時將那一小摞寶鈔推向代表“貨物”的銅錢。

“那麼殿下請看,當越來越多的寶鈔出現後。”葉言是指著疊的老高的寶鈔堆,此刻笑道,“那麼當這些錢湧向市場上那些相對固定的貨物時,會發生什麼?

朱標此時突然有些恍然,目光緊盯著那枚銅錢和一堆寶鈔,是似乎明白了什麼,但還差一層窗戶紙。

所以他說出最簡單,最容易想到的一點。

“葉言……你是說錢多物少?”

葉言重重的點頭,再拿起一枚銅錢,輕輕敲擊桌面。

“這個道理殿下明白的很容易,那麼正是對應此理!錢多物少下,則物貴錢賤!商賈百姓都不是傻子,他們很快就會發現,手裡這張一貫寶鈔,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昨天能買一斗米,今天可能只夠買八升,明天或許只剩七升……”

這個道理現代人也懂,通貨膨脹,葉言現在說的就是通貨膨脹導致的結果。

人們是追求利益的,還是那個核心,過量的錢幣追逐過少的貨物,人為了得到更多的錢,那麼就會形成自然的價格上漲趨勢。

葉言還特意握緊了這疊寶鈔堆,示意朱標看著這一幕,感受那代表價格縮水的道理。

“所以這就是李魁他們這些大官們所言的糊窗紙的根源,非是紙不值錢,而是這紙印得太多,多到它所能代表的價值,在被人為的擠壓,並且被不斷攤薄,如同往酒裡不停兌水,最終會怎樣?是隻會讓酒水都寡淡無味!”

直至此時,葉言才一手拿起一張寶鈔,一手拿起一枚銅錢,說出了最後現代人對於通貨膨脹的解釋。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以下官的想法去命名,這叫做通貨膨脹!是當寶鈔發行過多,遠超市面上貨物增長的速度後,將會促使百姓產生逐利而不自覺的導致每一張寶鈔能換到的真實貨物越來越少,他們能得到的寶鈔越來越多,朝廷也必須不斷製造寶鈔才能提供這種增長速度的根基,解決這個問題。”

葉言揮了揮左手的寶鈔,臉上的表情再度凝重幾分。

“到那時,寶鈔的實際價值,或者說能購買貨物的購買力就是在不斷下跌的!百姓辛苦勞作,所得寶鈔卻日益貶值,如同被無形之手掠奪了財富!此就是其一弊。”

“則其二,是陛下嚴令禁用銅錢金銀交易,只許用寶鈔。這就好比……”葉言是真有點想笑,因為老朱的思維在現代人看來無比奇妙,“朝廷是在強行堵住了百姓手中這枚真金白銀的銅幣價值,是逼著他們只能使用那不斷兌了水的‘劣酒’,你說日子一長,有的百姓啊,一年可能只賺一貫的寶鈔,但市場讓這枚寶鈔價值縮水,殿下……”

朱標已經聽懂了,尤其這酒水之比,這種可能。

“那豈不是百姓越來越窮,李魁他所說完全沒有問題,朝廷……我們朝廷是真的在搶奪百姓的錢財,甚至逼得他們以後……飯都吃不起?”

朱標能說出這話,葉言此次的解釋就沒白費,他也是嘆口氣。

“就是這一,所以短時間內寶鈔之法確實沒問題,但未來……那百姓心中豈能不怨?豈能不私下藏起銅錢,李魁大人所說就是以物易物的道理,到那會朝廷的信用,也如誠意伯大人所談的崩塌,是就在這‘強推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中,被一點一點消磨殆盡!此就是所謂的信字崩摧!”

你說劉伯溫厲害不厲害,這麼一解釋的同時,葉言也發現……臥槽,劉伯溫怪不得和龍脈扯上傳說關係,人家這是早了幾百年就看出了通貨膨脹的事。

他能說朝廷的信字崩摧,就是他明白這道理。

朱標也神色大變了,可葉言最後也沒有再批判什麼,宛如李魁、王彥分身那種激進為國的態度。

而是深吸一口氣,最終將那一小摞寶鈔和那枚銅錢並排放在朱標面前。

“所以殿下啊,寶鈔雖本非惡法,其利也在於便利流通,甚至聚斂金銀以應國用……然其成敗關鍵,就在於‘度’與‘信’!則濫發無度,鈔會如廢紙,禁兌金銀,則失信於民,陛下的強推壓價,則民怨沸騰。”

他忍不住抬手拍了拍朱標的肩膀,這一幕讓朱標,讓審閱試卷的偏殿內其他考官、號軍,一臉震撼。

但葉言也只是忍不住這般做,他是人,他長著人心。

朱標或許還是統治者思維,可能也像現代人普遍認為的……封禁統治者沒一個會在乎百姓死活,也只是說些漂亮話來欺騙百姓。

但是!

“殿下請原諒臣的不敬……但臣真的希望我大明未來不會因此民不聊生,今日陛下他此舉若再不阻止,未來什麼樣,這還用說嗎?”葉言說此話時是有些動情,動了那真正清官的惻隱之情,“或殿下有那榮登大寶之時,也望深深記住下官……不,臣所言,百姓苦不得啊!”

再苦一下,你看百姓造反不造反,要不是朱棣上位改革……

要真是朱允炆那還企圖恢復井田制的傻子,永樂四年就不是圍攻鹽運司了,那就是全地老百姓直接起義了!

所以在一些瞭解明史人的眼裡,他朱棣怎麼都該去造反,朱允炆的那個智商,都不用其他敵軍來攻打大明,通貨膨脹搞不好就來個讓大明三代而亡都說不準。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