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開局拉滿神探技能

第174章 姜東的新思路

五分鐘後,方妍依照李旭先前反覆強調的操作規範,屏息凝神,將那一件關鍵物證穩穩提取入專用物證袋中。

整個動作流暢而剋制,每一個細節都透著近乎儀式般的嚴謹。

封口雖已完成,李旭和王佳教導員仍不約而同地上前複核——他們俯身細看,目光如炬,彷彿每一次凝視都在重新掂量這微小線索背後可能承載的重量。

對於一樁塵封近十年的命案,積案追查猶如在密不透風的鐵板上尋找裂縫。

任何一點突破都顯得如此珍貴,哪怕再細微的痕跡,也可能成為撕開迷霧、扭轉全域性的那一束光。

當方妍轉身手持物證袋準備離開時,李旭脫下手套,語氣凝重地再次叮囑:“這份物證極其關鍵,必須實行脫產保管,專人專責,絕不能出任何差錯。”

方妍略帶無奈地微微搖頭:“李隊,您說得對,我已經清楚了——這已經是您第三次交代了。要是再說第四遍,我可真不回應了。”

李旭聞言不由笑了起來,笑聲中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嚴肅。

“第三遍我說了,第四遍我覺得仍然有必要。”

“你要明白,它很可能直接決定我們接下來的偵查方向——甚至,是這十年僵局裡唯一的轉機。”

方妍鄭重地點了點頭,推門離去。

門合上的那一刻,室內的空氣彷彿驟然凝結。

只剩下姜東、小汪、李旭與王佳四人。

一片寂靜中,李旭與王佳幾乎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姜東——那姿態,那神情,竟像極了以往跟隨馬局長外出辦案時的場景。

每到關鍵節點,他們總會習慣性地望向他,尋求那種鎮定的、近乎本能的指揮與決斷。

此刻,儘管沒有明言,一種以姜東為核心的默契已在空氣中悄然形成。

他們並未抗拒,甚至在心底默默承認——他,才是真正能撬動這起積案僵局的人。

李旭望著姜東冷靜思索的側臉,突然有些窘迫。

他下意識摸了摸鼻尖,內心泛起一絲不易察覺的自責。

我才是刑偵隊長,怎麼偏偏在這關鍵時分,竟像個毫無頭緒、只能依賴旁人的新人?

然而王佳——這位作風粗糲卻心思純粹的老刑警——卻完全沒察覺到這微妙的氣氛。

他一心只想破案,只想在自己退休之前了結這樁懸了十年之久的心事。

對他而言,破案不僅是一份職責,更是一種執念。

榮譽與功勳皆屬外在,真正重要的,是在脫下警服之前,讓每一個曾經染指罪惡的人受到制裁,讓逝者安息,讓真相歸位。

那是他,也是許多像他一樣的刑警,最樸素、最本質,也最終極的信念。

王佳這個平日裡大大咧咧的老刑警,此刻卻目光凝聚,腦海中彷彿被一道銳利的光束劈開。

一個此前被忽略的可能性逐漸成形。

他轉向姜東,語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沉穩,甚至帶著一種近乎學者的審慎:

“姜東兄弟,按照你的推斷,兇手確實在這個位置取走了一些衣物——眼下衣櫃裡也的確明明白白少了幾件——那這是不是反而更能說明,嫌疑人極有可能是在搏鬥中受了傷?”

“他臨時取走衣服的目的,或許根本不是為了穿,而是為了應急包紮,或者掩蓋正在流血的傷口。”

聽到這句話,姜東眼中驟然一亮。

他鄭重地點頭回應:“王教導員,您這個思路非常到位,也極符合現場邏輯。”

“從目前的痕跡反推,這種可能性的確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釋之一。”

說話間,他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腳前的地板——那上面散佈著一片片已經乾涸發暗、如同鏽跡般的褐斑。

這些斑駁的印記,無疑是血液經年累月氧化沉澱的結果,從前鮮紅的血色早已隨時間褪成了沉鬱的暗褐,沉默地訴說著那一夜發生的慘烈。

姜東蹲下身,用戴著手套的手虛划著幾處顏色尤其深重、噴濺形態特殊的痕跡,轉頭對王佳說道:“教導員,你看這幾處血跡的形態和分佈……

邊緣毛糙、滲透入木質深層的跡象非常明顯,不像單純滴落,更符合動脈噴濺時的衝擊形態。

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對這一類關鍵區域重新規劃提取、進行定向鑑定。”

“重新提取?”

還沒等王佳回應,李旭就插話進來,語氣中帶著職業性的謹慎。

“這一片區域的血跡之前已經提取過不少,也反覆做過好幾輪常規檢驗。”

“如果再全部重新做一遍,不僅工作量會翻幾倍,鑑定中心的負荷也會非常大……”

王佳抱起雙臂,眉頭緊鎖,在心裡快速權衡了一番,開口說道:“工作量、經費和時間,這些都可以協調、可以爭取。”

“關鍵是,姜東你判斷這樣做的必要性有多大?檢出嫌疑人獨立基因成分的可能性又有多大?我們需要一個足夠強的理由去推動二次鑑定。”

兩人話音剛落,姜東已經站起身來,目光掃過李旭和王佳,語氣沒有絲毫猶豫。

“李隊、教導員,從現在掌握的痕跡來看,犯罪嫌疑人極有可能是在近身作案過程中受了傷。”

“他臨時取走死者的衣物,很可能就是為了包裹傷口、阻止血液外流。”

“但單憑一件衣服,能覆蓋的範圍和能吸收的血量都非常有限——嫌疑人在倉促逃離過程中,極有可能仍有血液斷續滲出、滴落。”

他稍作停頓,繼續深入解釋:“這也是為什麼我從一開始就堅持要對現場血跡做分層、分割槽域、分形態多次檢驗。”

“有些位置血跡量大、成分複雜,嫌疑人的微量血液很可能被被害人的大量血液所掩蓋,濃度差異甚至可能達到1:100或1:1000的級別。”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以我們實驗室目前的裝置能檢出混合樣本中的嫌疑人基因片段,也很有可能因訊號微弱、背景干擾強而被系統視作‘噪音’或‘干擾因素’自動過濾排除。”

他最後總結道:“因此我建議,對所有之前標註過‘有干擾’、‘混合結果不明確’、‘低濃度未檢出’的血跡樣本,全部暫停當前分析,重新抽樣提取,進行高靈敏度擴增。

我們應當爭取從中分離出哪怕極微量的獨立基因成分——那很可能就是撕開這十年迷霧、突破全案僵局的關鍵。”

一旁的小汪聽得連連點頭,忍不住抬手拍了拍姜東的肩膀,讚歎道:“好!說得好啊!”

“雖然分子生物醫學這些專業內容我們不太懂,但你這番推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人不信服都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