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生活志

第42章 德姬叩宮

長樂宮的銅漏滴過亥時,顧淑儀踏出乾清宮時,正見凌普候在丹墀下。他腰間懸掛的鎏金香囊輕輕晃動,露出內裡暗藏的藏紅花粉末,與她腕間玉鐲的焦痕形成詭異呼應。

夜風捲過廊下,將凌普鬢邊的銀簪吹落,簪頭刻著的“燼”字與太液池冰裂圖案分毫不差。

“此獠慣會攀附。”她袖中碎布悄然滑落,布上並蒂蓮焦痕在青磚上洇出“劫”字。劉徹在殿內輕敲案几,案上青銅鎮紙突然迸裂,摔出的紋路恰如衛婕妤血書中“青衿需燼”的筆鋒。

凌普躬身時,袖口掃過顧淑儀的裙角,她裙襬暗紋裡藏著的硃砂鳳凰突然發燙,與他髮髻裡的毒簪遙相呼應——簪頭的“衛”字在燭火下滲出硃紅,恰是玉鐲裂痕的延伸。

顧淑儀踏入永和宮時,見正殿門扉緊閉,青磚上跪著的宮娥們衣襬處都繡著太液池圖案。池心藏著的骨灰並蒂蓮在月光下顯影,與她玉鐲的焦痕組合成“青詔”二字。

小琉璃捧著染血的錦帕迎上:“德姬被皇貴妃傳召,梁常侍正搜檢偏殿。”錦帕角的青銅釦與燈臺暗格嚴絲合縫,帕上“醉流霞”三字被硃砂圈出,恰似玉鐲裂痕的形狀。

殿內突然傳來瓷器碎裂聲,顧淑儀撩簾望去,見德姬的妝奩翻倒在地。奩內襯裡繡著的太液池圖案中,用骨灰繪製的並蒂蓮正被血浸透,而池心焦痕與玉鐲裂痕完美重合。

梁常侍從妝奩暗格裡取出半片竹簡,上面用硃砂寫著“以血為墨,以骨為硯”——那是衛婕妤血書的批註。

德姬跪伏在乾清宮金磚上時,額角滲出的血珠滴在地面,顯影出衛婕妤血書的真跡:“青衿焚盡之日,淑儀當為漢後。”

劉徹手中硃筆頓住,筆尖滴落的硃砂與她血珠交融,在奏摺上寫出“立後”二字。“你且說說,”帝王聲線沉如太液池冰面,“芳良娣腹中兒郎,何以無故殞命?”

德姬膝行向前,抓著龍袍下襬的手突然發顫。她腕間玉鐲迸出火星,裂痕滲出的硃砂在龍袍上暈染,將“無故”二字幻化成“青詔”。

“臣妾侍奉陛下多年,”她淚水漣漣,“怎敢行此大逆?定是宮中風水不祥,當請欽天監……”話未畢,梁常侍呈上的藥渣中突然浮出半枚青銅釦,扣上“青衿”二字與顧淑儀的玉鐲裂痕嚴絲合縫。

顧淑儀立在永和宮正殿階下時,見德姬的拔步床被抬出殿門。床楣雕刻的並蒂蓮焦痕在陽光下顯影,與她腕間玉鐲的裂痕組合成“劫”字。

梁常侍指揮宮娥更換陳設,新打的紫檀木櫃上刻著太液池冰裂圖案,而櫃門鎖孔的形狀,恰是玉鐲裂痕的映象。

“萬歲爺賜新器,”梁常侍將一支白玉簪插入顧淑儀髮髻,“此簪經百炙,可定心神。”簪背的蝴蝶焦痕在燭火下明滅,與她玉鐲的裂痕形成詭異呼應。

德姬在西側殿聽見動靜,猛地掀開床幔——她的舊妝奩被抬入偏殿,奩內暗藏的骨灰並蒂蓮正與顧淑儀的新櫃鎖孔共鳴,迸出的硃紅光華中,浮現出衛婕妤的虛影。

劉徹夜臨永和宮時,見正殿燭火已滅。他指尖劃過廊下燈籠,燈紙上的並蒂蓮圖案突然滲出硃砂,與他掌心的燙痕組合成“詔”字。

顧淑儀在睡夢中翻了個身,腕間玉鐲的裂痕蹭到錦被,竟在被面上洇出“青衿劫”三字。

“為何不候著?”帝王的聲音驚醒了她。顧淑儀揉著眼睛坐起,玉鐲裂痕突然發燙,滲出的硃砂在帳幔上顯影出衛婕妤的血書:“儲君之劫,乃青詔之引。”

劉徹執起她的手按在胸口,那裡的燙痕與玉鐲焦痕重合處,正滲出與格格骨灰同色的硃砂。

景陽宮的教授指著顧淑儀:“且背《琵琶行》。”她起身時,袖中掉出的碎布落在案几,布上的並蒂蓮焦痕與書頁邊緣的焦痕組合成“後”字。

劉八遞來的竹簡突然自燃,灰燼中浮出完整的青詔——“立淑儀為後”的“後”字,恰由她腕間玉鐲的裂痕補全。

德姬在西側殿聽聞此事,猛地捏碎了手中的白玉梳。梳背的蝴蝶焦痕與玉鐲裂痕共鳴,迸出的火星點燃妝臺上的密詔殘片,顯影出衛婕妤的批註:“淑儀之智,青詔之鑰。”此時太液池冰面轟然開裂,裂痕走向與玉鐲、密詔焦痕完全一致,冰下硃紅光芒與玉鐲硃砂遙相呼應。

太廟的長明燈下,顧淑儀的玉鐲被嵌在青詔之首。裂痕中的硃砂如血流動,將“青衿劫”三字幻化成“青詔成”。德姬跪在永巷,手中緊攥的碎梳與玉鐲嚴絲合縫,梳齒間的“醉流霞”毒粉與青詔的硃砂共鳴,在她掌心烙下永不消退的“劫”字印記。

景陽宮傳來劉十的呼號,顧淑儀展開他遞來的紙條:“德姬的妝奩,原是用衛婕妤的棺木所制。”她望向太液池,見冰裂形成的“詔”字正在月光下燃燒,而玉鐲裂痕化作永不熄滅的燈芯。

漢宮夜漏聲中,衛婕妤的青衿之志終成青詔,所有血火交織的秘辛,都在劫痕中化作照徹千年的永恆光芒。此時教授呈上的《琵琶行》批註裡,“江州司馬”四字被硃砂圈出,與玉鐲裂痕構成的“後”字,正悄然烙印在大漢的青史之上。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